当优秀学生有了更好的去处,当北京大学不是状元唯一的选择,当选择由单项变成双向的时候,北京大学又将如何维系他们的生源呢?当学生毫不矜持的问道与钱有关的现实问题时,在北大对这些唯利是图的考生表示不满时,这些状元又将何去何从呢?
面对今年的高考升学资讯,北京大学招生办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进行讨价还价的所谓“状元”。招办负责人表示,北大要用实际行动切实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使教育回归本质(据7月23日《新京报》)。看上去,北大不仅仅是拒绝那么简单,言谈中“企图”、“所谓”、“讨价还价”这些字眼也明确地告诉我们,对于这些辱没斯文的学生,北大非常不满。或许这几个优秀学生的确有点吃相难看,也不知道矜持一点,请个经纪人替他们谈。但如果换一些词语来描述这件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学生们的选择无可厚非。比如那些国际知名大学,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申请奖学金,然后再综合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个学校。
如果教育的本质是高尚的,唯利是图不是教育的目的的话,那我想学生的选择恰恰是当下教育的结果,而教会他们的正是这些高校自己。当那些顶尖高校开始弄什么“中学校长推荐制”的时候,当他们组织“华约”、“北约”这类高校联盟提前考试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就已经失去了指责的权利。尽管冠冕堂皇的旗号是自主招生,但谁都看得出那背后掐尖的本质。问题在于,过去的单向选择如今变成了双向选择。当考生们可以知道分数再填报志愿的时候,当香港和国外大学开始争夺生源的时候,北大们有些适应不了了。然而这只是个开始,当学生们有了用脚投票的可能时,就别怪他们人性中理性经济人的基因发作。
在外国,当某所大学决定录取一个学生时,他们会开出让人无法拒绝的条件,而且在每个细节中,都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如果学生真的拒绝的时候,他们恐怕也不会回敬什么“企图”、“讨价还价”之类的字眼。因为斯坦福只能适应,还有很多大学虎视眈眈,摆老大架子的结果只能是失去生源。北大还不适应,所以他们发脾气了,但被拒绝的高考“状元”们,恐怕也不像以前那么在乎了。
争抢优秀生源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你靠什么来争抢,是靠学校底蕴和服务意识,还是靠资源垄断和政策倾斜。北大的拒绝也没什么问题,前几年香港大学还一口气拒绝了11名内地高考状元呢,问题在于为什么拒绝,是因为学生素质不行,还是因为学生不乖乖听话。这些问题才是教育的本质。
金钱仅仅是一个名牌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手段,最本质的东西,仍然是这所大学的底蕴,以及他们服务学生的意识,并不只是一个虚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