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高考 » 动态新闻

深度解析高考改革后的分类考试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目前的高校录取是根据学生的志愿和高考成绩,分批次按照成绩高低择优录取。这种方式已经实施多年,主动权基本掌握在高校手中,学生处于被动选择地位,最重要的是导致了一考定终身。高考改革后,高考录取工作将进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作为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被逐步确立。这一目标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正反面经验的总结逐渐形成的,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这是一种大类别的分类考试方式,可以理解为对应学校层次的横向分类考试方式。

纵向分类在本科院校招生中,体现在不同考试科目的组合上,由统一高考和不同学科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合而成。高校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的学业水平考试中确定2科,并提出等第要求,考生在6科中自选3科,将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由此构成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即简称为“两依据,一参考”中的两个依据。

这是高校和考生双向选择的过程。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等第的要求,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科目组合形式,对考生进行带有专业倾向的选择。考生选出自己的优势学科,结合自己的性向特长和职业理想,填报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

实施意见对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的考试招生方式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纵向分类方式。高职教育直接面向劳动岗位,专业特点鲜明,专业教育的差异更为突出,因此更有必要实施分类考试。

近些年全国多个省市对高职院校的分类考试已有相应的实践探索,例如,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单考单招测试、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采用的“笔试+面试+实践操作”考试、北京的“高考+会考”招生、有条件注册入学等,都是基于职业分类和高职院校专业分类的分类考试形式。这些探索为考试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实施意见的发布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人才市场的对接。

分类考试改革的方向,体现了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以学生为本的对个人选择权的尊重。

现代的高等学校发展除加大了差异之外,大学专业之间也显出更大的带有学科类别的差异。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更多地着眼于让学生学习最适合的专业,追求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胜于追求教育起点的公平。高考的目的是通过测试,在考生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既有利于考生发展,又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让学生在最适合学的专业发展个性潜能,让学校招到最适合学习本专业的学生。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世界,实施意见将高考改革落脚在“人”的发展上,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个体成长,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考试,在考生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双向有利、长远、有效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形式。这也是此次考试改革最大的亮点所在。

更多高考改革的具体实施步骤进展情况,唯学网小编将会进一步跟进,大家可关注我们的高考培训栏目。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