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是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成绩呈现方式、综合素质评价,这三点称之为高考配套实施,那么这三个方面是怎么实施的呢?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科目有哪些?高考成绩呈现方式是以等级制呈现,是几个等级呢?综合素质评价是指什么呢?
高考改革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哪些科目,剩余的科目如何考?为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考试组织方式分为两种。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考试,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作为高考录取的一个依据,是如何呈现的呢?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时间?学校要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统筹确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各省(区、市)每年组织安排的考试要覆盖所有科目,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各省(区、市)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
进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方式重点都已经公布,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明确了每个方面的考察重点。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以上是高考改革配套设施政策,有关更多省市2015年高考培训等相关的高考改革制度,请关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