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孩子金榜题名都是一件大喜事。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考上大学。面对这一件天大喜事,好多父母都根据风俗为孩子举办升学宴。下面是小编根据高考新闻最新动态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高考准大学生升学宴现象跟风严重”一文,供广大家长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章具体内容如下:
来而不往非礼也,办酒赴宴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如今,准大学生也加入这一阵仗,连日来,随着一张张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送抵,各地升学宴日益泛滥,接到“红色炸弹”的座上宾叫苦连连。对于这种人情债的“死循环”,专家认为,大操大办歪风当刹,应通过多方教育、领导示范、媒体引导等合力寻求改变。
“摆明就是收钱” 升学宴成风遭吐槽
“其实,参加升学宴和参加婚宴、满月酒之类的感觉差不多,无非就是‘上人情’。”湖北武汉55岁的张秀峰女士说,此前8月4日,有一个朋友的女儿考上大学请客,自己本来可以去参加,但天气太热,实在不想去,所以请人带去礼金。
近半月以来,随着一张张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送抵,各地升学宴高峰也悄然到来,一些准大学生和家长忙着拟定名单,预订酒席,邀亲朋好友前来赴宴。
高考结束不日,重庆渝北区某小区附近的一家酒店即打出承办升学宴、谢师宴的横幅,据了解,这种现象在江西、甘肃、湖北等一些省份的县城尤为普遍。
“诚然,升学宴不排除学子金榜题名的喜悦,但目前跟风太盛,大家都办,你就算不赴宴,至少也得让别人捎带礼金。”一听到升学宴三个字,江西新建县42岁的赵秀文女士叫苦连连,因为最近两星期之内,她已经接连收到三个升学宴的请帖。在她看来,升学宴已沦为礼尚往来的“红包劫”,日益走高的礼金筹码和还不完的人情债,让宴请本身渐渐失去了喜悦与庆祝的初衷。
当然,也有人持相反意见。在北京工作的李文冰女士认为,就像婚宴一样,办升学宴很正常。“考上大学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我觉得大家没必要计较这些钱。因为你的孩子以后考上大学,亲朋好友也会携礼金前来庆祝。我觉得其实很公平,无可厚非。”
升学宴的喜悦与无奈:是庆祝,也是人情债
今年考上北京农学院的北京密云女孩齐齐最近很是忙碌,为庆祝金榜题名,此前7月31日,她和父母一起宴请了父亲的同事,这样的升学宴在8月份还有两场,其中一场是宴请母亲的同事,另一场是宴请亲戚和其他朋友,她和家人正在紧张筹备。
当下,升学宴之风愈刮愈猛,除了理亏之说,更多人则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当被问及自己的孩子将来考上大学后是否会办升学宴时,一向反对办升学宴的赵秀文沉默片刻后说,“应该会办,不然我每年送出去的这些礼金怎么收回来呢?”在她看来,升学宴导致的人情债,已经进入了一种“死循环”。
对此,一名参加曲涛宴请的同学表示,“来的亲戚大多都是当地村民,几百块钱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小钱,如果多参加几次这样的宴请,其实也是不小的负担。”
“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真的很不容易,这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所以办宴请其实无可厚非。”供出三个大学生的甘肃榆中农民方建军说,在农村办升学宴,除和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庆祝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目的,那就是给孩子或多或少凑点学费。
与城里人惯于将升学宴的份子钱看成人情债有所不同,在方建军看来,农村地区的升学宴,其实是一种抱团自救式的相互帮助。
大操大办歪风当刹 专家建议录取通知书增加提醒
一份由网友发布的“开学经济调查”显示,在子女上大学的各项花费中,超八成被调查者认为“最让人无奈的开销”是“参加升学宴的份子钱”。对此,不少办宴请的家长也表示很无奈。
面对这种困顿,知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在中国,请客吃饭虽有一定的民情因素,但这并不是很好的风俗,升学宴跟风泛滥,我觉得这种风气应当改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改。”
在夏学銮看来,作为一些准大学生家长,或许是想通过办酒席给孩子攒点上大学的钱,因为毕竟上大学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其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但大操大办之风盛行,会产生一种不好的示范效应。虽然靠办升学宴收份子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准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但当下升学宴日益泛滥,这会给一些没有孩子上学的家庭造成比较重的负担。
谈及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时,夏学銮表示,对于一些乡风民俗的东西,政府其实很难下令禁止,但可以从领导干部抓起,对其思想进行教育,对行为进行规范,勒令干部子女上大学前不准大操大办。在夏学銮看来,这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进而潜移默化影响周围人的观念。
其实,近年来,全国多地多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文件,勒令领导干部不得借“升学宴”等机会大操大办收敛钱财。对此,分析认为,严管升学宴,并不能靠单纯出台一个文件,而应建立起一整套措施,让规定具备很强的操作性。
一种风气一旦形成之后,改变是很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如何刹住升学宴泛滥的歪风,我想应该通过多方教育、领导示范、媒体引导等多种方式,慢慢寻求改变。
更多的有大学生高考等相关信息请关注唯学网,小编会第一时间为大家更新跟进最新报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