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距离2016年高考还有一段的时间,考生们也已经进入了高考备考的状态中。在历年高考语文中都会出现一些关于文言文的题型,考察考生对古代语言的了解,这让考生们不知所措。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唯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系列关于文言虚词的用法,供考生查看了解。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其中,我们最常见的有:之、也、而、何、乎、乃、其、且、然等。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

1.作代词

⑴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⑵作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译为: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蔺列传》

2.作助词

⑴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 之间,译为“的”。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⑵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

⑶宾语前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 不译。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⑷定语后置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石钟山记》)

⑸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⑹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于国》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3.作动词。

⑴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

以上内容是关于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的介绍,唯学网小编提醒,关于高考资讯、高考政策、高考备考技巧等相关内容的请继续关注唯学网的高考栏目。小编会第一时间为大家更新跟进最新信息,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