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表演 » 表演教育新闻 »

中国戏曲发展及现状

中国戏曲发展及现状

唯学网 • 教育培训

2021-9-16 11:28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中国戏曲发展

先秦时期→汉魏时期→唐宋金时期→元朝→元末明清时期→近代

1曲词:配曲的唱词。2宾白:指古代戏曲中的道白。3科范:指戏曲程式动作。4宫调:乐曲曲调。

中国戏剧在元代兴盛,形成了一个艺术上的高峰。原因何在呢?

首先,从宋杂剧到金院本,再到元杂剧的诞生,遵循了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为特征的戏剧表演形式。其中,散曲对杂剧结构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就音乐而言,元杂剧每一宫调中选用的曲牌比之诸宫调要丰富得多,可以充分地表演一段情节,符合戏剧冲突从形成到发展、到高潮、再到解决的结构。

其次,城市空前繁荣,游乐场所增多,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瓦舍勾栏。早在宋代,勾栏中就有“书会”的组织,一般由下层读书人和有经验的老艺人组成,专为勾栏中的各种演出形式提供脚本。元杂剧的成熟,客观上提高了对书会的要求,急需读书人为他们竞制新篇,以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这样促成了更多的戏剧作品产生。

再次,元代统治者不设科举,使读书人失却晋身之阶,于是他们在瓦舍勾栏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仁甫、郑德辉等优秀杂剧作家,都是在生计没有着落的情况下,真正深入到社会的下层。那些底层人们特别是倡优的遭遇、觉醒和反抗,深深地感染着他们,所以在他们笔下才敷演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人说,元杂剧是愤怒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为过。

戏剧现状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剧坛上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梅派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剧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而且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结论,戏剧在中国社会中应该是辉煌繁荣的。事实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戏剧在中国却遭遇了“低谷”。一年一度的“梅花奖”评选,两年一度的“文华奖”、中国戏剧节,国际戏剧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真正的危机却隐含于浮华的光彩背后,那就是观众群体数量的锐减。他们心目中的中国传统戏剧是陈旧的,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毫无新意可言。

客观原因

国家的大门逐步向世界开放,在经济建设迅速腾飞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外国文化的冲击。大片、美剧、日剧、韩剧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戏剧对于演员的要求就高了,剧本文学性、艺术性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从经济角度来说,虽然一部戏的初期投入不可能超过那些一般程度的电影,但是投入产出比却是远远不及的。还有一点,就是剧场戏剧对于剧场的依赖性,也正是由于他是在这个相对较小的空间中演出,观众覆盖面也不能够和上述的两种艺术形式相比。

主观因素

戏剧演员大部分是在十年“浩劫”中培养起来的,那时全国只有八出戏,中国传统戏剧的多样性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自然学习的演员学到的剧目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不是最好的。戏剧演员大都是归属于一个剧院,也就是一个单位。大制作、大场面成了得奖的必要条件,地方剧院宁可在本地不演出,也要到北京去参赛,梅花奖、文华奖、金狮奖成为了他们的唯一目标,这明显脱离了戏剧的意义和戏剧人的初衷。还有一点就是剧院运转依赖于国家拨款。

来源:网络

0% (10)
0% (0)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