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娱乐圈的火爆,不论是专业表演人员还是普通民众,对于影视表演所涉及的一些理论知识都十分感兴趣,当然还有一大群体亟待补充这方面的常识,这就是报考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艺考生。为丰富大家的表演艺术理论知识,提高艺考生的文化素养,唯学网特别在表演频道开设表演理论专题,本专题不仅有表演艺术的最基本理论知识也包括各种更高层次的表演理论知识。本篇小编将为大家介绍真人表演与影视技术的密切关系。
首先说说非演员的表演与影视的关系。
推销东西的人可能用广告来促销,靠影视画面来让更多人知道产品,或把产品介绍得更清楚。还有很多偶发的表演事件,如果没有拍下来,转瞬即逝,就找不到踪迹了。即便是家用录像机偶然拍摄下的镜头,也可以成为大众传媒史上的重大事件,甚至促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1992年的美国洛杉矶暴乱,起因是一个路边的人不经意拍下四个白人警察殴打一个黑人的录像,录像上电视后,四个警察就被抓起来起诉了。后来法庭判四个警察无罪,公布后,顿时引起当地黑人的暴乱。这时,电视又赶紧来拍摄暴乱的场面,一方面“客观”反映暴民们的现场表演,一方面又鼓励全国各地更多的电视观众上街模仿,去做同样的表演。如果没有摄像机的传播,暴乱规模肯定要小很多。所以,当我们说电影专业,各行各业都需要时,那主要还是指日常生活中;而在非常事件中,影视技术对表演的放大作用就更大了。
因此,真人表演和影视技术的关系事实上越来越密切了,这一现象推翻了上世纪60年代开始,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表演和影像不相容的观念,这一观念是“贫困戏剧”大师波兰导演格洛托夫斯基提出的。贫困戏剧最大的好处就是只有现场表演本身,只要有演员和观众两个因素就够了,不需要任何“包装”,它不同于影视类“罐头食品”的“新鲜蔬菜”。这一比喻曾经让戏剧界兴奋了好一阵,但几十年后人们发现,影视以及多媒体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并没有像餐桌上的罐头食品一样被冷落。当然戏剧也完全没有像有些人所鼓吹的那样消亡,而且还会继续发展。现在重要的已经不是罐头食品和新鲜蔬菜的差别,而是高科技的影视技术和现场表演越来越多地搅在了一起。
上海戏剧学院制作了由纽约大学教授理查•谢克纳导演的《哈姆雷特》,谢克纳就要求演员都要配备“小蜜蜂”,音量要特别控制,包括呼吸声都可以抓到;还要求三个摄影师当场摄影、编辑、当场放映;而且在剧场的两面墙上分别放映不同的影像,在观看演出时,每个观众自己选择是看演员的现场表演,还是看屏幕上的即时影像。这就是戏剧演出中糅合进现场拍摄的例子。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影视作品,反映出社会上表演无处不在、而且要依赖影视技术来放大这一社会现象。上世纪90年代,有一部好莱坞影片《小镇疯情》(MADCITY),讲述一个发生在小镇博物馆的故事。由于镇政府遇到财政危机,决定削减博物馆预算,一个保安由此被辞退。但他不敢告诉妻子,每天假装还是去上班,可又担心总有一天会被识破,于是回头去求馆长,希望能重新得到职位。他知道自己口才不好——他的社会表演能力未必能说服馆长,所以决定吓唬一下馆长,带了一袋炸药前往,但他并没有想过真的去引爆炸药。此时,正好博物馆来了一群小学生,同时,一个当地电视台的小记者也来采访馆长,了解经济危机状况下博物馆有何应对措施,但他知道台长对这个题目不大感兴趣。当他看到约翰•屈伏尔塔时,感觉机会来了,这是一个极好的新闻材料。他立刻告诉台长,台长马上派转播车过来,封闭了博物馆。通过电视,这个小小的“勒索”案件,马上传遍了整个小镇、美国甚至全世界。小小的事情被媒体炒作得越来越大,整个事件持续了两天。有趣的是,被困在博物馆里的孩子们倒感觉很好玩,像过夏令营一样。约翰的妻子被警方找来劝说他,后来,人质一个个被放了出来,而约翰自己却崩溃了,最后引爆炸药,把自己和博物馆一起炸掉了。这个被记者炒作出来的恶性事件告诉我们,从某种角度看,媒体的目标就像虚构的戏剧编剧所追求的,就是要激化矛盾,让“新闻”变得更有戏剧性。电视从业人员与社会表演搅和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帮忙,甚至互为帮凶。
还有一部影片《尾巴摇狗》(WAGTHE DOG),对影视媒介的抨击更加激烈。生活中通常是狗摇尾巴,而片名“尾巴摇狗”,意为因果颠倒、主次颠倒。我们的艺术和理论课上常常讲“艺术反映生活”,但现在常常发生艺术在先、生活在后的事情;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这部影片讲的是美国某届政府为了对一个小国家发动战争,让一个好莱坞制片人在摄影棚里搭出景来,拍摄出对方攻打美国的镜头,然后拿这个片子去给国会看,国会就会同意打仗了,但最后发现那是一个假新闻片。影片的生活原型很明显:小布什总统撒谎硬说萨达姆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而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这两部影片都涉及到极端的社会表演,说明由于影视媒介的介入,社会表演中真实与虚假的界限变得更难划分了。《小镇疯情》中,那个保安的社会表演本来是真实的,但电视媒体把它夸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尾巴摇狗》中则一开始完全是虚假、骗人的社会表演。
传统的艺术理论告诉我们,影视应该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这几部电影展现的都是影视走在了现实生活之前,生活反而可能被它牵着鼻子走。
这些例子本身是传统的电影故事片,反映出当今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社会表演和影视的融合。另一方面,本来不属于专业艺术范畴的社会表演也已经自为地介入了影视的制作,在影视行业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样式。在中国,选秀节目,更大的概念应该说是“真人秀”,鼓励非专业的表演者上电视表演,就像“超级女声”。但超女基本上是个人的才艺展示,戏剧性还不是很强。美国房地产大亨唐纳•创普策划、制作的“APPRENTI CE”(《学徒》)就更像是戏剧情境中的表演,他让一批参与者结成相互竞争的团队,当场想办法去完成一个诸如推销某个产品的商业任务。其中最妙的一点是,创普真的通过镜头前的表演来挑选学徒,选出来的优秀表演者(best performers)真的可以进入他的公司去当“学徒”。后来北京和上海都搞过模仿这一节目的电视节目,但不怎么成功。中国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能上镜表演的人往往不大会做生意,而会做生意的人又未必善于在镜头前展现自己。我国的普通教育中几乎从来没有设置过演讲和戏剧课程,所以兼具经商和表演两种素质的人极少。而在发达国家里,有很多会做生意的人社会表演能力也很高,唐纳•创普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并不只是躲在摄影机后面挑人,自己也经常出镜表演。
如需获得更多表演理论相关资讯,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表演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本频道除影视表演、戏剧表演等最新新闻外,还有各种影视表演培训课程、戏剧表演培训课程等资讯,欢迎广大网友朋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