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伏生》主要是围绕秦末汉初的大儒伏生展开的一系列的故事,该话剧将让更多的人了解秦末汉初的儒生伏生的成长。此剧由编剧孟冰、冯必烈联合导演王晓鹰倾力制作,将于2014年11月14至15日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开幕,希望广大话剧爱好者不要错过此次演出,具体演出相关事项小编整理如下,以供大家查看。
超越历史的历史剧
话剧《伏生》自2013年上演之后,就被大家评委“超越历史的历史剧”。这部剧之所以会得到这样的评价,主要源自编剧孟冰与冯必烈对伏生这个人物的独特构思。主人公伏生是一个有稽可考的历史人物,有关他的事迹记载略有不同,得到一致公认的说法是伏生为儒家六经之一《尚书》的传人。此话剧主要是讲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时,儒生们颇得厚爱,伏生便是其中之一。可是丞相李斯主张以法家之道辅佐治国之后,儒学遭受到废黜的厄运,始皇以“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一脉之治。出众人意料之外的是,作为大儒的伏生竟然通力迎合焚书之举,并且不惜以众叛亲离作为代价。最终,当秦灭汉立之时,伏生与李斯相遇,道出苟且偷生背后隐藏的秘密——护书续道,但是汉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意义产生了质疑。纵观全剧,伏生这个核心人物在秦始皇、李斯、妻子儿女等角色的辅衬下展现了三个“灵魂段落”——“群臣朝堂会”、“焚书”和“坑儒”,中间不乏一些违背常理常伦的情节构思,增加了先抑后扬的悬念气氛,充分极致地凸显出浸润大儒精神的伏生“伏地而生,滋润万物”的别样气度和情怀,这恰是该剧编剧用力着墨的重点。
演出背景精心设计
话剧《伏生》的由著名导演王晓鹰指导,王晓鹰在这部历史剧的把握上不乏可圈可点之处。首先,他追求对演员表演形态上的独特创造。为了让观众能够直观真切地感受伏生身上忍辱求生的精神,他采用一种“姿态”式的表演方式。在“焚书坑儒”后伏生与李斯相遇的这场戏中,两人的内心对抗不是通过台词和动作来表现的,而是伏生伏地蜷缩,李斯俯身而下,在情势上造成压迫紧逼的局面。这样的姿态在舞台上以“剪影”呈现,不仅化为简约有力的布景,更使观众对伏生精神产生了深刻的感性印象。其次,晓鹰导演在道具的使用上可谓匠心独运,尤以“焚书坑儒”这个段落最为突出。导演在这场戏中采用红绸作为火焰燃烧的意象。伏生在家中当着李斯的面饮酒烧书,舞台上红绸从天而降,漫过木车上的竹简。灯光立刻使演员和作为前景的背景墙变为阴冷的黑色,而作为整个舞台的红色背景此时以激烈荡漾的吞噬感与其形成对比,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剧中人物之间紧张的情绪得到极大的渲染。而当儒生们得知“坑儒”命令已下达,全体向后倒向红色天幕,顷刻间整块天幕落下将儒生们掩盖吞没,悲壮惨烈的气氛充溢全场。
很值得一提的是,晓鹰导演在使用面具来塑造历史人物时,充分发挥了面具的符号意义。在“朝廷上忠臣围攻伏生”和“焚书坑儒后儒生围攻伏生”两场群体戏中,通过面具体现的扭曲夸张的众生相带有强烈的批判意味。而在伏生的形象塑造中,尤其触动人心的是“血泪白面”的妆面设计。带着悲伤白面和血泪的伏生展现了自身在“救书”还是“救家人”的两难抉择中内心的痛苦挣扎。应当说,王晓鹰在这部历史剧中,延续和加强了以往的导演风格,但也同时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尤其为历史剧的导演方式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参考。
以上为话剧《伏生》演出相关资讯,若想获得更多话剧相关信息,请关注唯学网表演栏目,小编会第一时间为你更新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