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书法热潮持续升温,特别是自今年2月教育部下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后,书法的热潮更是被加了一把火,无论你有没有开始习练书法,通过地铁站上的书法作品或者媒体报道的书法展览,你都接触一些。但是更深层的书法相关知识了解的可能不多,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石鼓文的简单情况。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许多都是通过文字记录才传承下来的,汉字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远古时期,经过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几千年来,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简帛朱墨手迹等。说道石鼓文就要提到石刻文,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勒石铭金”一词,就是说石刻文字与青铜铸造文字。而石鼓文就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石鼓文的字体,上乘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法则,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流传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现在日本。
石鼓为中国第一古物,亦为书家第一法则,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但历代名家对石鼓文的来源考证不一,其中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宋人欧阳修的《石鼓跋尾》虽设了三个疑点,但还是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郑樵《通志略》则认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近人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与韦、韩说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于宣王时史籀手笔或秦臣手笔罢了。当代学者书法家、古文字学家王美盛《石鼓文解读》认为石鼓文作于公元前525年,为东周王作。主要根据是鼓文中有“吾获允异”句,与《左传》记载吻合。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肯定此说。(如需获得更多书法类新闻,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书法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