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文明,许多都是通过文字记录才传承下来的,汉字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简帛朱墨手迹、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数、楷书等。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以及以金文笔意创作的书法即金文书法。
金文,亦称铭文或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末,盛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大部分人以周宣王在位时期铸造的毛公鼎金文(又称西周金文)为金文代表,毛公鼎铭文共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字。
金文大略可以分为四种,即殷商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219年)。其中商金文是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简,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而西周金文有学者称西周铭文青铜器几乎涵括每一位周王,可以说西周周王年数的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金文,要是不懂青铜器铭文的所属是那一位周王,就是说没有完整的周王元年青铜器铭文的支持,谈论中国年表西周部分毫无意义。东周金文是金文的全盛时期,此时的金文被广泛使用,用于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金文书法,是以金文笔意创作的书法。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向为书法史家所重视。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的,谈书法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并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也有称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青铜器铭文是按照墨书的原本先刻出铭文模型的陶范,再翻范铸造出来的。由于商周时期已有很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所以翻铸的金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因此,商周的金文实际上是一种墨书的书法艺术。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
而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后期的书法风格凝练奇古,雄伟挺拔,遒劲华丽,其中西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文字端庄典雅,大小得体,形态生动,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最高一品,其拓本摹本至今尚被书法大家所珍视。
如需获得更多书法类新闻,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书法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