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文明,许多都是通过文字记录才传承下来的,汉字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简帛朱墨手迹、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数、楷书等。而从中国书法发展的角度看,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本文就将为大家介绍这一书法体。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现代的康熙字典上大部份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书断》论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斯虽草创,遂造其极。”其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秦代时的小篆风貌,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到了汉代,小篆体化长为方,改变了秦篆修长圆挺的字型与风格。及至三国至隋,小篆字体变化又有异于汉,以《天发神谶碑》为代表。唐代李阳冰创“铁线篆”。而清代邓石如则熔铸秦汉两代篆书为一体,形成了独特风格,成为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第三个篆体书法的杰出代表人物。(如需获得更多书法类新闻,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书法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