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丰坊《童学书程》),而到了现代,楷书也仍是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有着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楷书以其字形较为方正被历代名家所推崇。历朝历代也有着楷书名作。本文从楷书的缘起、楷书的发展、楷书的名家名作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一书写字体。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两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如果说汉魏是楷书的初始阶段,唐是楷书的成熟阶段,那么宋元就是楷书的延伸阶段。唐代楷书法度森严、结构严谨,到了宋元时期书法家们开始追求作品的美感,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
楷书可分为大楷、小楷和介乎两者之间的中楷。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楷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几千年来,楷书大家林立,如王羲之、王献之、欧、颜、柳、赵等。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他的楷书代表作有《黄庭经》。颜真卿是唐代的大书法家,山东人,楷书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柳公权也是唐代的大书法家,陕西人,出生于颜真卿之后。他的楷书构体严谨,刚劲有力。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人称“颜筋柳骨”。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唐,欧阳询(欧体)、唐,颜真卿(颜体)、唐,柳公权(柳体)元,赵孟頫(赵体)。(如需获得更多书法类新闻,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书法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