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书法 » 书法理论专题

书法理论之“善书者不鉴”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从汉字诞生以来,中国的书法艺术就随之而起。在书法界,常听人说“善书者不鉴”,这据话来自哪里?指的又是什么?据了解,“善书者不鉴”一语出自《笔阵图》。《笔阵图》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书论,其作者未有定论,传言有卫夫人、王羲之及六朝人伪托等多种说法,但不影响其学术价值。《笔阵图》中有“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之论。由于解读方面的原因,其在书法界一直起着较大的消极作用,于是引起了人们对此论正确与否的怀疑和争论,至今成为一段公案。

“善书者不鉴”涉及书法的“写”与“鉴”两者之间的重大关系问题。 所谓“写”,是指写字、书写、书法,即书法创作;“鉴”则是鉴裁、审察、识别、评判,即书法研究。于是人们便将“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简单的解释为:“善鉴赏识别的不善写,善写的不善鉴赏识别。”因此,中国历代书法界都有不少人将书法的“写”与“鉴”断然对立。但明朝书法理论家赵宦光在其《寒山帚谈》云:“昔人言‘善鉴者不书,善书者不鉴’,一未到,一不屑耳。谓不能鉴者是无理也。果不鉴,必不能书。”在此赵氏是站在“书”、“鉴”两善者的立场上来发表议论的,他认为若“书”、“鉴”不能两兼,不是“书”、“鉴”的水平未达到高度,就是“善书者”不屑以“善鉴”为能事。结论是:善书者没有不能鉴评的道理,如果真的不能鉴评,必定是不善书者。

众所周知,古人求学讲求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皆从文字入手,识读、书写是最初的两大技能训练,之后才是经、史、诗、文、诸子百家,且小学(文字学)和书写作为文人的工具贯之终身,为“书”、“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广义而言,古代文人墨客,皆具备能书、能鉴的能力;狭义言之,历代的书家名家也大都是鉴识高手,如唐之褚遂良、宋之米芾,可为代表者。其他如晋之“二王”、唐之欧、虞、徐、柳,宋之苏、黄、蔡、薛,元之鲜于枢、赵子昂,明之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清之帖学书家刘墉、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碑学书家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李瑞清,近代康有为、于右任、沈尹默、陆维钊、沙孟海、王蘧常等,无不是书、鉴集为一身者。打开《历代书法论文选》、《现代书法论文选》,其作者都是书法家,很难找到不善书而有书法专著者。因此说,将书法的“鉴”、“写”对立之论是不科学的。

如需获得更多书法类新闻,如书法考级、书法展览、书法大赛、书法理论等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书法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