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回族舞蹈的起源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回族舞蹈之所以能得到全国回族人民的承认与回族舞蹈感人,富有回族生活的真实性,能真实体现回族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精神面貌有很大关系。那么回族舞蹈的起源的起源是怎样一种情况?为什么说回族舞蹈与伊斯兰教有关系?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详细解说。
回族是以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定居,融合汉、维吾尔和蒙古民族,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在民族逐步塑造成型的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回族特殊的形成过程和方式,使回族文化基本上是一种中外结合型的文化。独特的回族文化,表现为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内涵和核心是伊斯兰文化。回族舞蹈作为回族文化的有机部分,从一开始就参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并在中国历史的坎坷进程中完成着本体的塑造。这种塑造过程,深受本民族文化内涵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
由于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定居中国后,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相互融合中形成的。因此,回族不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原生态民族,她的历史相对短暂,没有如其他民族那样,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形态更替的漫长历史进程。因此,回族舞蹈不会像中国许多民族的民间舞蹈,从萌生之日起,就有其固定的文化背景,或多或少打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的烙印。另外,回族在民族形成过程中,无论是早期的回族先民,还是到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回回民族一直信仰伊斯兰教,没有出现宗教信仰变换直至逐步稳定的现象,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像在一个民族的舞蹈中,出现多种宗教文化背景的现象。
回族形成过程和宗教信仰的独特性,使回族舞蹈从一开始起源就没有宗教的痕迹,回族舞蹈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在审美活动中,都没有任何物象崇拜和图腾痕迹。“祈神安鬼”、“咒语占卜”这些巫术形式都和回族舞蹈无关,也就和农耕文化舞蹈发生学中的“巫即舞”理论大相径庭。
但是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内核,她必然会对作为本民族文化组成部分的舞蹈艺术产生影响,也必然会在回族舞蹈艺术中得到反映。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反对拜物。在民族与宗教的场所——清真寺内和家庭居室中绝无偶像,也绝无表现人和动物的形象和图案,只有美术化了的古兰经文或以几何图形、花草图案为主的书法绘画艺术作为装饰。这一点与其它宗教的文化氛围是迥然不同的。正是由于受伊斯兰教影响,在舞蹈形式上无形象化、无物化遗存,是回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最明显的差异,也是回族舞蹈鲜明民族个性之一。也正是这种影响,使回族舞蹈从发端走向今天,自然不会像其他民族那样,将本民族舞蹈以“人”的形象动作、造型姿态雕刻在寺庙壁画及洞窟中,栩栩如生地保留下来,给后人的借鉴、临摹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尽管回族舞蹈的原始动态特性,历史文字记载尚多,人们从生动的文学描绘中可以推想舞蹈的壮观场面,但却很少或没有直观的动态形象遗存,难以让今人一目了然地看到回族舞蹈在历史形成中曾有过的独特风韵。
如需获得更多舞蹈理论相关资讯,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舞蹈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