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同时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笛子自诞生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笛子历史悠久,在数千年来的流传中,前人留下来许多经典笛子名曲,《梅花三弄》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唯学小编将为大家介绍笛子名曲《梅花三弄》的产生由来及其他相关知识,希望对笛子爱好者扩展知识有所帮助。
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由此可知,笛子名曲《梅花三弄》是指统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借用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笛子名曲《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与王徽之并不相识。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根据《晋书》的介绍,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他才能静的下心来精研音乐。《晋书》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王徽之行为怪诞,故作超脱,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
桓伊既敦和又风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闻,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据说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梅花三弄》几乎成了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名妓们的必修科目。桨声灯影里传来阵阵清笛声,为当时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诞生了“停艇听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观。
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将笛子古曲《梅花三弄》改变为钢琴曲,姜玉恒演唱过一首流行歌曲《梅花三弄》,也是取自古曲。
如需获得更多笛子类赛事规则,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乐器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本频道除笛子、古筝等乐器类最新新闻外,还有各种笛子培训课程、小提琴培训课程等资讯,欢迎广大乐迷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