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学网小编应广大考生的需求,特此整理了2009年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基础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中详细介绍了2009年公共管理硕士(MPA)考试科目《公共管理基础》的各项考点,考生可根据2009年MPA考试大纲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建议考生在复习的最后冲刺阶段,再总揽一遍考试大纲,以便对考试有个全面的把握,具体考试大纲内容如下:
一、考试性质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MPA)专业学位联考是全国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为了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试考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有关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特制定公共管理基础考试大纲。公共管理基础考试大纲的制定以确保公共管理硕士入学考试的信度和效果为目的,既充分反映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又和当代的管理实践紧密结合,以利于选拔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入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二、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初步但较为全面地掌握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熟悉该领域中的著名人物与命题,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考试范围为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涉及面较广,但不要求很深。要求考生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主要测试的是考生运用公共管理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管理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也包括其他相关背景知识。公共管理知识运用能力包括综合运用能力与专项运用能力。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试卷及题型结构如下:
(一)内容结构公共管理基础知识:80分;实际问题分析:70分。
(二)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1~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多项选择题:31~4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案例题:41~50题,每小题2分;51题20分,共40分。
简述题:52~56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论述题:57题,20分。
第一章 公共管理导论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管理的含义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管理的定义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具有六点基本含义。
二、管理的职能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他提出“五职能说”。
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三、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学是科学知识体系,而科学知识体系创造性的运用就是艺术。
四、管理理论的演进管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学派及其基本观点。
管理理论演进的四个特点。
第二节 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
一、行政的含义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简言之,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二、相关概念辨析政治与行政。威尔逊和古德诺的观点。行政与立法、司法。这是国家权力的三大系统,行政是有别于立法和司法的一种国家权力。
三、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学科。简言之,行政学是系统地研究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从四个方面把握行政学的定义。
四、行政理论的发展行政学兴起的原因和著名代表人物。行政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形成时期;成长时期;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理论特征和代表人物。
第三节 公共理论的兴起
一、公共管理概述公共管理理论三次重大理论转换: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
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批评;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
二、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将“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将“公共管理”当做“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将“公共管理”看做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和政策分析的一个新的学科框架。
三、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几种定义。
四、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公共管理的六个学科特征。这也是其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区别。
五、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和方法研究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经济学途径等多种途径。
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案例分析。
第二章 公共组织
第一节公共组织
一、组织的含义
美国管理学家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观点。组织的共性。
组织的定义: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公共组织的含义。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构成包括12个要素。
三、公共组织的类型三种主要分类:按财务一会计标准分类;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结构
一、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或—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例关系。
二、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多种组织结构形式。主要有: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一职能结构;矩阵结构。
三、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纵向结构。宏观上的纵向结构和微观上的纵向结构,即各级行政组织间的层级关系和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横向结构。反映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
四、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首长制与委员制;层级制与职能制;集权制与分权制;完整制与分离制。
第三节 公共组织环境
一、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对公共组织生态环境的不同区分。现代组织理论划分的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公共组织环境结构的子系统环境。
二、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舆论环境
]第三章 公共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基本
问题一、决策的含义理查德。施奈德的决策定义: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决策的一般特征或属性。
二、决策类型多种类型。主要有: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三、决策的前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二者各自的内容与特点。
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
第二节 行政决策
体制一、行政决策的含义行政决策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
行政决策的特点:决策主体的特定性;决策内容的广泛性;决策的权威性。
二、行政决策系统四个系统:信息子系统;参谋子系统;决断子系统;监控子系统。
各子系统的作用。
三、行政决策体制主要有独裁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具体类型和表现形态。
第三节 行政决策程
序一、问题界定问题是预期、需要与实际满足状态之间的差距。任何决策都从发现问题开始。
问题界定的三个基本环节和四个主要方法。
二、目标确立行政决策的目标是决策者希望通过决策实施所达到的状态。目标有层次性、多样性、从属性的特征。
目标确立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环节。目标确立的主要方法。
三、方案设计就是在明确决策目标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方法,设计或者规划诸种实现决策目标的行政备选方案的行为或过程。
决策方案设计的两个具体步骤和基本方法。
四、后果预测是为了行政方案进行评价和完善,而对决策方案实施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和方案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预期效果的预测。
后果预测的基本步骤和主要方法。
五、方案抉择是指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中享有行政决策权的行政领导,依据其权力、经验和科学知识,在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权衡的基础上,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优或满意的决策方案。
方案抉择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方法。
第四节 公共决策中的群体
决策一、群体决策及其利弊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群体决策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两种形式。两种形式的含义。
群体决策的优势与不足。
二、参与决策的特征参与决策的优势与作用。参与决策的条件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三、群体决策的抉择规则可供选择的抉择规则有:一票否决;多数规则;等级决定规则。抉择规则的实际内容。
第四章 行政领导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
一、领导的含义关于领导的不同定义。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领导职能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是管理的核心问题。领导的四个构成要素。领导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艺术。
二、公共组织领导者
公共组织领导者是指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中依法担任领导职务、行使法定领导权力并负有相应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其中主要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
我国行政机关领导职务序列;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来源;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权力构成;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的主要影响方式。
三、领导者的基本技能
技术技能;人事技能;观念技能。三种技能的内容及不同层级领导者的技能结构。
第二节 我国行政领导
一、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是民主制和集中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其他行政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领导制度的具体化。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
二、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这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是辩证的统一。行政首长负责制是相对于委员会制而言的。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就是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的有机结合。
三、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是前两项领导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具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处理行政领导者与行政活动参与者关系的制度;上下级行政领导者之间联系的制度;协调行政领导班子内部关系的制度。
第五章 沟通与协调
第一节 沟通
一、沟通的含义
沟通的几种典型定义。公共组织沟通是指公共组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公共组织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层次之间、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交流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支持与合作,谋取公共组织系统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过程。沟通定义包含的四层含义。
二、信息与沟通信息处理的四个基本环节。孔茨列举的信息沟通中的障碍与断裂的因素。信息失真四个方面的原因。
三、沟通机制公共组织沟通机制划分为刚性机制和柔性机制。刚性机制的含义及完善刚性机制的建议;柔性机制的含义及其包含的语言约束机制和心理约束机制。
四、沟通类型与模式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的含义、特点;下行、上行、平行三种沟通方式。非正式沟通的含义、特点;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公共组织的三种沟通模式:聚联式、单联式、互联式。
第二节 协调
一、协调的含义协调是公共组织为了顺利地实现决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各相关要素匹配调剂、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方式。协调是经常性的组织行为;艺术性的组织行为;公关性的组织行为。
二、协调类型协调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事的协调与对人的协调;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认识性协调与利益性协调;促进式协调与纠偏式协调;合作式协调与应变式协调;会议协调与非会议协调。
三、协调方式有多种方式。主体合流法;中间数法;冷处理与热处理法;当面表态法;谈心法;跟踪处理法。
四、协调中的若干关系事后与事前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平衡与创新的关系;妥协与原则的关系;协商与命令的关系。
第六章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人事与人事行政的含义。人事行政是以政府公务员作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管理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总和,是政府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依法实施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人事行政作用的具体表现。
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有着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由以下活动环节或职能所组成: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公共组织的公共工作职位和职责的分配;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获取;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和报酬管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开发;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流动和流出管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员关系。
四、我国公共组织人事管理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性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有一般人力资源所具备的基本性质,也有其特殊性质。
基本性质与特殊性质的内容。
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目的是提高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
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
四、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观念。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加快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共指出八条措施。
第三节 公务员制度
一、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西方文官制度是西方各国为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等作出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目的在于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率及维持政府行政行为的连续性。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征。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经历三个阶段:理论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共18章107条,对我国公务员制度有较大发展与突破。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我国公务员制度由公务员总法则和与之配套的各种单项法规所构成。总法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共18章107条。18章的基本内容。
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健全法制,建立机制,改进管理,加强监督;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第七章 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第一节 公共管理与法律
一、公共管理的法律逻辑公共管理的法律途径将公共行政视为法律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和实施,为公共行政赋予了法治和裁决的主题。法律途径的核心价值和内容。
二、公共管理与宪法、行政法、组织法宪法的作用及其与公共管理的关系。行政法与公共管理的关系: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国家与行政法;行政法治与行政法。行政组织法是规范行政组织、控制行政组织的法律。国内外行政组织立法。
三、公共管理与私法公法与私法。私法是以抑制和解决社会成员相互冲突为己任的规则,即社会生活的正当行为规则。公共管理的变革扩大了私法的作用空间,私法对于公共管理的意义。
第二节 行政立法、执法和司法
一、行政立法的含义。行政立法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行政立法的特征、种类、原则、监督。
二、行政执法的含义。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执行法律、法规活动的统称。行政执法的特征、原则、方式及变革。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三、行政司法的含义。行政司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和裁处有关争议或纠纷,已影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特殊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司法的特征、主要内容、原则。
第三节 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目标法治政府的必要性。法治政府是具有“法律性”的法律意义上的政府,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的政府。法治政府含义的六个方面。我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二、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主要内容行政法治意识的培养;行政管理组织的法制化;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制化;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三、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发展进程真正意义上的法治进程实际上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服务政府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法律文件。
第八章 公共财政管理
第一节 公共财政管理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与特征公共财政的含义。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是指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二、公共财政管理的内容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它是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这一定义包含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地位。
第二节 公共预算管理
一、公共预算的含义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公共预算的特点与分类。
二、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五种基本模式。分项排列预算模式;规划一计划一预算模式;目标管理预算模式;零基预算模式;绩效预算模式。
三、公共预算的过程编制、执行和决算三个阶段。
预算编制的原则、依据、程序;预算执行的主要环节和任务;决算包括的四个阶段。
第三节 公共收入管理
一、税收管理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向经济单位、组织或个人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方式。税收的特征。
税收管理的要素:课税对象与税率;税负转嫁与税收归宿;税收种类。税收管理的核心。
二、政府收费管理政府收费的含义。它是指政府提供特殊服务或规制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主体收取的费用。政府收费的特点、形式。
政府收费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三、公债管理公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凭借其信用举借的债务,是公共收入的又一重要形式。公债的三层含义及特点、种类。
公债的作用和管理过程。
第四节 公共支出管理
一、购买性支出管理公共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的含义及包括的内容。
二、政府采购管理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机构出于履行职责需要,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活动。政府采购的特点、原则、模式。
三、转移性支出管理转移性支出管理分为社会保障支出管理、财政补贴管理和其他转移性支出管理。
社会保障支出的特点、类别;财政补贴的方式;其他转移性支出管理的项目。
第五节 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沿革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发展变革的三个阶段。
二、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尚未得到全社会足够重视,法律制度不健全等。
三、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完善公共预算管理;加强公共收入管理;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健全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注重信息技术在公共财政管理中的运用。
第九章 公共组织的文化与伦理
第一节 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观体系,是特定价值、信念、情感、态度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为。组织文化的四个基本特征。
二、组织文化的类型与结构强文化和弱文化。组织文化的层次。
三、行政文化的构成行政文化的关系构成;行政文化的发生性构成;行政文化的其他构成。
四、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的一般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规范功能、辐射功能。行政文化的特殊功能:对内向性行政的作用;对外向性行政的作用。
第二节 公共管理伦理
一、公共管理伦理的含义公共管理伦理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的不同。
库珀提出的伦理思考的方式。
二、公共管理伦理的类型体制伦理、政策伦理、公务员职业伦理三种类型。三种类型构成行政伦理的有机统一体。
三、公共责任是公共管理伦理的具体化。公共责任的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公共责任的三个特征。
四、公共责任的自律与他律内部控制即自律;外部控制即他律。国家公务员必须履行的义务。
第三节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
一、公共管理伦理的选择取向公共管理伦理的选择原则——公正。交换公正;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与规划公正。行政责任冲突最常见的三种形式:权力冲突、角色冲突、利益冲突。
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新发展。
二、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加强行政伦理教育;强调行政伦理立法;发展公民社会对行政活动的干预和监督。
三、合理有效的行政伦理体系的形成行政伦理的制度规范与行政伦理的理想信念的协调互补;确定行政伦理的最低要求和行政伦理的理想追求;把行政伦理作为公务员任职升降、奖惩的必要条件。
唯学网是一家集教育资讯发布与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于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教育服务平台,教育领域涵盖管理研修等十一个大类及上百个子类,因此考生如若获知关于MPA的任何资讯如MPA考试动态、MPA成绩查询、MPA复试调剂、MPA历年真题、MPA考试辅导等,可随时关注唯学网MPA培训栏目,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