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统招研究生 » 大纲专题

2015年法律硕士综合课大纲(2)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的定义;法律关系的特征。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第二节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相互关系。

三、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法律关系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产品(非物质财富)、人身利益。

第三节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一、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抽象的条件;具体的条件

二、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的概念;法律事实的分类;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第一节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的定义;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

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

三、归责与免责

归责的概念;归责的原则;免责的概念;免责的条件。

第二节法律制裁

一、法律制裁的概念

法律制裁的定义;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

二、法律制裁的种类

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第十三章法治

第一节法治的含义

一、法治的内涵

二、法治与法制

三、法治与人治

四、法治与德治

第二节法治与民主

一、法治与民主的~般关系

二、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第三节法治国家

一、法律与国家的~般关系

国家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

二、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律至上原则;权利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正当程序原则。

三、法治国家的标志

完备而良善_的法律体系;健全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律秩序。

第四节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全民较高的文化素养。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四、依法治国方略及其实施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第十四章法与社会

第一节法与经济

一、法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法与生产力

法始终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法对生产力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三、法与市场经济

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法与政治

一、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政治对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法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

二、法与政策

法与政策关系政策对法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法对政策实施具有保障作用。

第三节法与文化

一、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的分类;法律意识的作用;法律文化的概念;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

二、法与道德

法与道德的区别;法与道德的联系;法与道德的冲突;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第二部分中国宪法学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宪法概述

一、宪法的定义

二、宪法的特征

宪法的形式特征;宪法的实质特征。

三、宪法的分类

宪法的传统分类;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

四、宪法与宪政

宪政的含义;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第二节宪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英、美、法三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宪法的发展及其趋势。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新中国宪法的历史沿革;中国现行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宪法修正案。

第三节宪法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二、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基本****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三、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法治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四、权力制衡原则

权力制衡原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权力制衡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四节宪法规范

一、宪法规范的概念

二、宪法规范的特点

第二章宪法的变迁

第一节宪法制定

一、宪法制定概述

宪法制定的概念;制宪权与修宪权;宪法制定的主体和机构;宪法制定的程序。

二、中国宪法的制定

第二节宪法解释

一、宪法解释概述

宪法解释的概念;宪法解释的分类;宪法解释的体制。

二、中国宪法的解释

第三节宪法修改

一、宪法修改概述

宪法修改的概念;宪法修改的形式;宪法修改的程序;

二、中国宪法的修改。

第四节违宪审查制度一、宪法保障的概念

二、违宪审查制度概述

违宪审查的概念;违宪审查的模式;违宪审查的方式。

三、中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内容;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发展;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第三章国家基本制度

第一节国家性质

一、国家性质概述

国家性质的概念;国家性质在国家制度中的地位。

二、中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结构;爱国统一战线。

三、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的概念;中国的所有制形式及国家政策;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的含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含义和内容;“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政权组织形式在国家制度中的地位。

二、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

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选举制度

一、选举制度概述

选举制度的概念;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差额选举的原则;秘密投票的原则。

三、中国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选举的组织机构;选举委员会的职责;选举的程序;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代表的辞职和补选;对破坏选举的制裁。

第四节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概述

政党的概念和特征;政党制度的概念和类型;政党与近代民主政治。

二、中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政党制度的概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主要职能。

第五节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概述

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类型;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要素。

二、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宪法规定;中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及其变更的法律程序。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四、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与特点;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五、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概念;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组成和任务;村民委员会的性质、组成和任务;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概念

公民的概念,国籍的概念;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二、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第二节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我国宪法有关平等权的规定;平等权的效力;平等权与合理差别。

二、政治权利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结社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我国宪法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

四、人身自由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五、社会经济文化权利

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财产权;文化教育权。

六、监督权

批评、建议权;检举、控告权;申诉权和国家赔偿请求权。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依法纳税

第五章国家机构

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述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特点

国家机构的定义;国家机构的特点;国家机构的历史发展;国家机构的体系。

二、中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责任制原则;法治原则。

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和工作方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专门委员会;临时性委员会;调查委员会。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法律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特殊的身份保障i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义务。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一、国家主席的性质和地位

二、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

三、国家主席的职权

第四节国务院

一、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二、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

三、国务院的领导体制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