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统招研究生 » 试题专题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考前模拟试题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考研政治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需要考生着重复习。为了帮助考生在最后的两周内,将马原部分复习好,唯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量辅导资料及试题,以下是小编准备的马原选择题模拟试题,希望考生们都能下载下来,认真练习。

1、孟子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知天矣。”这句话(B)

A揭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夸大了人本性的作用 D表明物质决定意识

2、2013年1月14日,日本《中文导报》报道,年仅28岁的在日华人研究医生吕富永因长期加班、积劳成疾而猝死家中,这是日本首位被认定为“过劳死”的外国人研修医生,健康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讨论。健康是个“大”话题,但成就健康的往往是“小”细节。这种说法包含的哲学道理是(C)

A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D矛盾双方互相转换的原理

3、对同一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D)

A.意识不受客体制约

B.意识是主管的自由创造

C.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4、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D)

A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 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C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4.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D)

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B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C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5.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C)

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观念地作用是不能够忽视的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解释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那么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C)为中介而实现的

A概念 B知识 C实践 D理论认识

7.有人认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些科学家就都成多余的了。”这一命题 (C)

A、 扩大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B、 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C、 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D、 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8.马克思曾经指出,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浪费。对一个国家来说,奢靡之风抬头,如同衰亡的种子破土,政权的倾覆与事业的衰败往往由此而始。由此,我们一定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大检修、大扫除。其中,“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蕴含的哲理是(B)

E、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F、 C.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六度分隔”理论表明(B)

A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B 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 联系可以随时随地发生

D 事物之间的联系以中介为前提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