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44年正值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郭沫若毅然放下正在进行的先秦思想史研究,撰写《甲申三百年祭》。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深刻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成功建立起大顺朝但旋即失败的历史教训,从3月19日起,这篇长史在重庆《新华日报》全文连载,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仅隔20天,毛泽东就在《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指出:“我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1月21日,毛泽东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他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摘编自《《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2: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北坡前往北平(北京)。临行前,他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进京‘赶考’嘛。”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8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材料3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摘自《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1949年春,为什么毛泽东把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比作“赶考”?(5分)
(2)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5分)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家风、重家教、守家规的传统。好家风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宋代的司马光,在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训俭示康》中说道:“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检素为美。”司马光教育儿子要以检素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说的是个人志向,批评的是奢靡风气,令人信服。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家族后人也都以贤德主身。
清代的郑板桥,自幼家贫,为官以后生活条件虽然得以改善,但从未将所得俸银留作自家使用,而是分给亲友、相邻、他在一封家信中写到:“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数给。”他还开到了族人及亲友、同窗的具体名单,将俸银全部分完。郑板桥这种乐善好施的行为直到晚年都没有改变,在他的周围产生的广泛影响,更得到后世的赞赏。
周恩来视侄辈为己出,对她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并约定了十条家规,如不能*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来;进京看望他,一律住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一律到机关食堂排队就餐;不许动用公车;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自己的关系;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周恩来定下的家规,自己做到了,他的侄辈也做到了。
材料2
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风格。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到行为处事,能折射出好家风对他的影响,会让人看到父母长辈在他成长中精心抚育的印记,可以说,好家风的传承过程,同样也延续优良文明基因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风也要与时俱进,将不利于文明进步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剥除,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鉴于此,国家通过倡导家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社会注入暖暖的正能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更有利于好的党风,政风。民风和社风的形成。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3月27日、12月25日、2015年2月18日等)
(1)为什么说“好家风的传承过程,同样也同样也延续优良文明基因的过程”?(3分)
(2)如何让通过好家风的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分)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3日)
材料2
当习近平主席带着对世界前途命运的思考走上联合国讲台的时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场,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对全人类福祉的担当,赢得世界赞誉与支持。
开创未来,离不开对历史的敬畏。70年前,联合国诞生。奠定现代国际秩序基石、确立当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联合国宪章,寄寓着先贤对和平的企盼,描绘出了战后世界的基本轮廓。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今天,当世界格局加快演变,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成为世界的基本特征时,人类社会又该以怎样的思考和行动跟上历史的步伐?面对这个根本性问题,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张在21世纪的今天,继承了联合国宪章精神,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需要,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与创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9月30日)
(1)分析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重要性所在。(5分)
(2)如何理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继承了联合国宪章精神,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需要”。(5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ADAC 6-10BDDBC
11-16ACBACB
二、多项选择题
17.CD 18.ABD 19.BCD 20.ABD 21.CD 22.ABC 23.ABCD 24.ABCD 25.ABCD
26.ABC 27. BCD 28. ABC 29.ABCD 30.ABCD 31.ABD 32.ABCD 33.ABD
三、材料分析题
34. (1)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的认识要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主观(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和客观(事物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的矛盾。
认识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发展而来,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来的,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反映了我们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体现了认识过程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前进过程。
(2)“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四个全面”不仅揭示了“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之间的联系,也揭示各自战略目标和举措之间的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四个全面”体现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辩证法思想。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个全面”思想贯彻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问题的方法。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四个全面”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体现了矛盾分析法。
35.(1)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的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铁腕治污”对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治理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它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顺应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我国涉及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也要不断与时俱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36.(1)在中国人民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的革命,即将成为执政党之际,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领导下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面对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可能会产生的骄傲自满情绪。中国共产党要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由战争为主题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夺取政权转变为掌握政权、巩固政权。而要完成这个转变,对于共产党来讲,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全新的任务。这就需要学习,学习掌握革命政权的经验,学习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学习经济建设的经验。而学习就是考试,就是要考出个好成绩向全国人民交待。
(2)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充分说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根本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当前我们党面临多种问题与考验,“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党面临的“赶考”远没有结束。
37.(1)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家风直接影响一个人做人做事的风格和为人处世的风格。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更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是一个民族的血脉。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古圣先贤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有精神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并崇尚精神生活,是古代思想家们的主流观点。
中华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中华传统美德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所以所好家风的传承过程,是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传承。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从基础做起,从家庭做起。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内含丰富的道德素质教育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理应成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其得以践行的重要载体。
一方面,良好的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家风之中,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良好的家风中得到了延伸和传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细胞。家风自然会向民风辐射,民风自然会向国风延伸。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家风的传承,能够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8.(1)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联合国的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继承联合国宪章精神,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需要,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与创新。
联合国就是在二战结束以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而成立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仍不很太平,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
(2)命运共同体指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个国际社会。
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确立互利共赢的思想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今世界格局加快演变,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同舟共济、共担责任、共享权力,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人类利益。
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我们只有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树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才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
以上是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以供考生参考了解。若想了解更多考研相关信息,如考研改革、考研考试等,请关注唯学网考研栏目,小编会第一时间为你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