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清华博士毕业后当电工惹争议,有人赞赏,有人替其深感不值,白白上了这么多年的学。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人们对此事的看法又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哪种现象?现在唯学网小编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以便大家查看了解。
对于清华博士谢邦鹏毕业做电工这一事件,有的支持者指出,他现在做电工,今后不一定做电工为其开脱,单从经济账算确实有些算不过来,假如读到本科毕业就去做电工,将省下至少5年读书时间,这5年每年收入10万元,不需要支付学费、生活费,一进一出,就是至少15万元的差别,5年就是75万,何苦去读博士呢?
关于这笔账,许多家长都有算过,认为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没什么意义,不如早一点工作,节省加上挣的钱,在其他同学大学毕业时,自己已是小有积累,可以开办公司了。如果继续这样的算法,既然上大学没有意义,读高中也没有意义,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去打工挣钱,到同学大学毕业时,自己已工作七八年了。
这只看到教育的“功利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非功利价值”。教育的功利价值在于,通过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获得更高的报酬。在国外,还专门调查教育回报率。考虑教育的功利价值无可厚非,但教育还有比功利价值更高的非功利价值,即完善自我,充实人生。这在60岁老人还参加高考、考研中体现得最充分,读书不再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而是作为一种生活追求。
在我国,当前,读书的功利价值还远超过非功利价值,因此大家习惯用功利价值来分析教育的发展和受教育的选择,但这很不全面,甚至会把教育引入功利的死胡同——当功利价值无法实现时,教育就变得毫无价值。教育的健康发展,应该非功利价值为体,功利价值为用。
具体而言,就是每个受教育者在选择教育时,要首先考虑自己的个性、兴趣、人生追求,再结合功利的价值,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校和职业。读博士之后从事电工,如果本人乐在其中,则表明其把读博士作为自己的兴趣、追求,另外,他对教育回报的理解,也非传统的意识,做电工对他来说,并非学非所用。
我国的教育发展,也应该从只关注功利价值到重视功利价值和非功利价值。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也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求学者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喜欢动手、摆弄机械、工具,超过与公式、理论打交道的,让他们学习、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技能活,就是满足受教育者的非功利价值追求。
但他们的非功利价值追求,被现实的功利价值所扭曲,甚至被扼杀,一方面,技能活被视为低人一等,社会地位不高;另一方面,晋升、发展空间狭窄,难大富大贵。因此,很多学生从小就被父母要求重视升学考试科目学习,哪怕学生对技职类课程十分感兴趣。
这种扭曲的功利价值观需要回归,除了唤醒大家重视教育的非功利价值外,还必须消除劳动的等级观念,不能让各行业、劳动岗位,有太大的“功利价值”差异。在国外,行业、岗位间的薪酬、社会福利待遇相差并不大,因此,受教育者、劳动者,会更注重个体的兴趣、个性,即实现自身的非功利教育价值追求,一名哈佛大学毕业生,去做出租车司机,或者开卡车,不会被人认为这有多离谱。也不会引发是否是教育浪费、人才浪费的争议。而在我们这里,则是争议不休。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报道的清华博士毕业后当电工的相关资讯,以供参考。考生若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唯学网栏目,小编会第一时间为你更新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