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E )
A.《雨巷》是典型象征主义诗作
B.戴望舒因《雨巷》而获得“农民诗人”之名
C.《雨巷》被收入戴望舒的诗集《我的记忆》
D.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E.《雨巷》是一首运用象征手法的抒情诗
25.《宝黛吵架》所体现的热恋中少男少女的普遍心理特点有(ABCDE )
A.爱得越深,争吵越多
B.假情试探,言不由衷
C.旁敲侧击,节外生枝
D.求近之心,反成疏远
E.吵架之后,多有后悔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26.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凶:灾凶,此指饥荒。
27.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
就尽:渐趋覆灭。日滋:一天天增多。师:军队。
28.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种树郭橐驼传》)
苟:如果。殷:深,此指爱护得过分。
29.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八声甘州》)
是处:到处。红:代指花。翠:代指绿叶。
物华:美好的景物。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30.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次第:景况,情形。了:完毕,了结。
31.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
危栏:高栏。
32.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陌上桑》)
踟蹰:徘徊不前。
33.长门灯暗数声来。(《早雁》)
长门:汉武帝幽禁其失宠的陈皇后的冷宫。这里代指长安的宫殿。
四、简析题(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3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选自《声声慢》
(1)说明“寻寻觅觅”句的统领作用。
答:“寻寻觅觅”写行为,统领词人喝酒、望雁、看菊、听雨等行为线索;“冷冷清清”指向环境,统领气候、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线索;“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统领秋愁、家破人亡之思、身世变迁之哀、孤苦绝望之悲等情感线索。这三条线索的相辅相成,是全词的整体建构。
(2)说明“三杯两盏”句的表现意义。
答:一是晚风带来秋愁;二是借酒浇愁;三是酒力敌不过风力,见出愁情深重难解。
(3)由“雁过”所引发的思绪中主要包含哪些情景?
答:寒秋残景、往昔故家美盛情景、今日国破家残情景、往昔夫妻唱和情景、今日夫亡身孤情景等。
(4)“满地黄花”句寄寓着什么感慨?
答: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人老珠黄、孤苦无依。
(5)“梧桐更兼”句有何作用?
答:一是强化“秋愁”,二是雪上加霜,将孤苦无依之悲导向顶峰。
35.媪劝餐已,婢来敛具。媪日:“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
——选自《婴宁》
(1)婴宁出场有何特点?
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婴宁的个性特点是什么?
答:爱笑,痴笑,笑不可止。
(3)鬼母为何总是教训婴宁?
答:让其改变性情,促成婚嫁,以便今后在社会上生存。
(4)这里怎样刻画婴宁?
答:一是情态描写,着力表现婴宁“笑辄不辍”的个性;二是侧面描写,通过鬼母的话来彰显婴宁痴憨的心性。一写外态,一写内性,两者共同表现了婴宁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
36.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1)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简括为:顺天致性。
(2)最能体现橐驼种树合乎原理的是哪两句话?
答:“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除正面阐述外,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方法来凸现橐驼种树方法的正确性?
答: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凸现郭橐驼种树方法的正确性。与“他植者”种树在原理、方法、结果等诸方面构成了对比。
(4)“他植者”种树违天害理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他植者”种树“违天害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马虎虎,草率了事;二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5)作者为什么略写“他植者”种树的马虎态度,而详写其“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态度?
答:作者详写“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一面,是为了与下文中“长人者好烦其令”相照应、类比,从而阐发并突出文章的主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