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题答题要点:
1 、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1)毛泽东思想是读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武器。新民主主义理论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的生理发展的道路。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战胜了国内外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顺利实现了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他们与毛泽东亲自领导建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其重要思想在后者那里得到继承和发展。
4)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作风,所培育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教育了几代中国人民,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武器。
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吩咐和发展。它孕育和启迪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2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
社会主义改造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准备,没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就不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实现工业化,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的特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装配农业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建立起强大的国防。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迫切需求。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改全面完成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在利用与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通过调整、改组、"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统购统销等措施,把混乱畸形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导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3)、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大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农业综合建设,不利于大兴水利,不利于制止两极分化,抵御自然灾害,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与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求。广大农民在土改后,普遍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
4)、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正确得到巩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物质保障。(5分)
3 、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1)、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也没有现实经验可以借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分)
2)、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如: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思想;
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思想;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思想;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要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
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观点;
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的观点;
在农业中实行多种经营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盾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等等。
3)、这些思想、观点的理论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4 、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
1952年底1953年初,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借鉴苏联的经验,在认真总结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
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的特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装配农业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建立起强大的国防。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迫切需求。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改全面完成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在利用与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通过调整、改组、"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统购统销等措施,把混乱畸形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导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3)、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大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农业综合建设,不利于大兴水利,不利于制止两极分化,抵御自然灾害,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与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求。广大农民在土改后,普遍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分别为转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物质保障。
5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我国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剥削阶级消灭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大量的普遍的,基本的人民内部矛盾。因而,1957年,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是因为
1)、在三大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解决以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随着敌我矛盾的逐渐解决,大量的、基本的、普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关系到能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生活问题。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 ,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3)、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不同的方针解决。政治上,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经济方面实行统等安排和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兼顾的方针;科学文化事业上,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围绕一个中心,即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个政治局面。
以上为自考毛泽东思想概论考前冲刺试题,希望考生都能下载下来做练习,若想获得更多自考试题,请关注唯学网自学考试栏目,小编会为考生更新最新试题。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