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了小宝贝,爸妈就有操不完的心,从生活上的吃喝拉撒,到各种安全问题,再到习惯和性格的培养,这都是作为一个父母需要注重的。然而,在孩子亲子教育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的,这就很容易养成坏习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亲子教育:妈妈巧纠宝宝坏习惯”一文,供各位家长朋友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晚上的刷牙,到上车系安全带,再到不爱吃的食物,小宝宝们的“坏习惯”是千奇百怪。也许有些父母觉得,这些不大不小的坏习惯很令人头疼,而有些父母能把纠正坏习惯变得很简单。
亲子和睦消灭陋习
“与其把注意力放在改变孩子坏习惯上,不如花心思来改变亲子关系。”浩然妈说,有些父母一听到有人“告状”或看到孩子的行为不轨,就会大出手脚,恨铁不成钢。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天都会有一两次不礼貌或不良行为,此时家长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情况,逐一加以纠正,结果只会让家长和孩子双方都感觉不爽。家长感觉自己是一个坏妈妈或坏爸爸,孩子则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家长费了大把精力纠正,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试着认同孩子感受
有时候妈妈们因为工作忙碌,习惯将宝宝的事情也按照计划、以自我为中心地安排。为了明天能早起,我们需要孩子早早的回房间睡觉;或者特别累的时候,希望孩子能安静地玩一会儿,自己也能打个盹之类的。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却有不同的答案。当你为了工作要强迫宝宝早起的时候,只是为了和保姆交接班,孩子的感觉就会很不好。
有时候,妈妈应该学会容忍孩子的一些抱怨,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是很过分。比如,孩子说不想睡觉,这可能是他吸引家长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只要哄着玩一会儿就会睡觉了。如果家长坚决地拒绝孩子的要求,就会引发一场不愉快,最后孩子还是没能按时睡觉。所以,有时候试着认同孩子的感受,也许能更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年龄不同方法各异
其实,孩子处在不同的年龄,纠正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比如,1~2岁的宝宝喜欢咬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意愿,于是,咬人就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述方式。如果孩子已经咬了别的孩子,父母应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受害的孩子身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他的这种行为并不能引起父母对他的重视,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
2~3岁的孩子占有欲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萌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与他人分享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需要长期学习才能掌握。因此,带宝宝外出时,要提醒宝宝把自己的玩具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如果宝宝做不到,就把玩具收起来。
4岁以后的宝宝喜欢告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对是非对错有所认识,因此,当他看到有人在违背规则时,会理直气壮地把这种行为告诉家长或老师。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当他发现别的小朋友正在做一件很危险的事,或者是会伤害到别人的事时,确实应该马上告诉大人。但是,告状也是一种不受人欢迎的行为。有时,孩子会希望通过告状来获得大人的帮助,例如,当小伙伴不愿和他分吃一个苹果时,父母最好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起,通过协商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案。这样可以让孩子慢慢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更多的亲子教育相关信息请关注唯学网婴幼儿教育栏目,小编会第一时间为大家更新跟进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