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受教育程度高
智商是高度遗传的,而高智商的父母倾向于接受更多的教育。
2.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
社会经济地位高说明父母在事业各方面很成功,这样的父母更容易生下成功的子女。
3.妈妈在生育第一胎时30岁或以上
这样的妈妈很多想接受高等教育,或者想在事业上更成功,这会让她的孩子出生在更有利的条件中。
4.孩子出生时体重过低
低出生体重的婴儿往往是早产所致,早产对孩子的各方面都不好,而且还预示母亲对胎儿照顾不周,例如她有抽烟和喝酒的习惯。早产还提示家里可能会比较贫穷。
5.孩子的父母在家里讲英语
这是在美国的情况,相对于西班牙裔等少数族裔家庭而言。
6.孩子是不是收养的
研究显示,孩子的学习成绩受亲生父母智商的影响远远大于收养父母的智商,遗弃孩子的母亲的智商显著地低于收养父母,而且准备放弃孩子的母亲在怀孕时也不会对胎儿很好。
7.父母参加家长学校
这很可能说明父母愿意接受教育,但他们参加家长学校并不会让孩子更聪明。
8.孩子家里有很多图书
给孩子购买很多书的父母一般是聪明和受过良好教育的,把智力和处世之道传给了孩子,更关心孩子的教育,给孩子营造鼓励学习的环境,但图书本身并不会提高智商。
与之相对的,是8个与孩子学习成绩无关的因素:
1.孩子所在的家庭是否完整;
2.孩子的父母新近搬家到更好的小区;
3.母亲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离职在家照顾孩子;
4.孩子有没有参加低收入家庭互助项目;
5.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6.父母有没有经常打孩子;
7.孩子有没有经常看电视;
8.父母每天给孩子念故事。
总而言之,列维特得出的结论是:父母“是什么人”比为孩子“做些什么”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更有影响——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成功、健康的父母生下的孩子学习更聪明,学习成绩更好。列维特提醒醉心于孩子教养方法的父母,那些方法也许并没那么重要。当父母们准备学育儿经的时候,其实一切已很难改变了。你是谁,你跟谁结婚,你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才是决定性的。
还有情商、性商、财商……
1985年,以色列心理学家韦恩·巴昂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情绪智力”的概念,认为包括压力管理、心境等5个成分,他在1997年发表了首个情商测验。有心理学家将情商定义为:“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对其加以识别,并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能力。”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写出《情感智商》一书后,让情商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成为所谓“非智力因素”中的主要成分,不少人认为比智商更重要。洪炜认为,很难说智商和情商谁更重要,但他个人觉得情商对于个人适应社会更有价值。
1999年,国内有人提出“性商”的说法。著名性学家胡佩诚教授认为,性商应该能测出一个人完成性生活的能力、对性反应的心理感受、性观念和夫妻关系的水平。巴西性学家卡米塔·阿卜多博士于2004年发布了一个性商自测问卷,主要针对男性。2007年,北京大学研制出国内第一个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的性商量表,分开男女进行测量,但其价值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2000年,日裔美国人罗伯特·T·清崎出版的著作《富爸爸,穷爸爸》引起一股“财商”热。该书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增强金钱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财商,包括四个方面的专门知识:会计、投资、市场、法律。但财商目前还没有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并获得学术界认可的相关测验。
IQ越高,睡得越晚
夜猫子比一般人聪明的原因终于找到了。我们缓慢进化的脑子对世上的新玩意儿并不熟悉——汽车、电视、热狗……世界产生了太多新事物,而聪明的人更适应。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心理学家萨托斯·卡纳扎瓦认为,经过进化的发展,我们有专门的智力来适应辨别方向、社会交往等传统任务,而普通智力就要适应新的形势。他的研究数据显示,人们的IQ越高,在一些对于我们老祖宗没用的方面就越强,熬夜的本事就是其中之一。
有研究发现,夜间活动的人比日间活动的人聪明。卡纳扎瓦给出了理论上的解释:电的应用使夜间生活方式成为可能,而在一万年前是没有电的,因此我们现在必须依赖普通智力来克服早睡的本能,因此睡得晚的人拥有更好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