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学网小编提醒:心理咨询师考试中的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既不是正比,也不是反比的关系。是一个度的关系,是一个切入点的关系,是力的方向的关系,是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的关系。所以,通过这样一些基本原则的掌握,考生可以对考试的内容举一反三。希望考生能够顺利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i≥ll,b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社会动机种类很多,本单元主要介绍五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及利他动机。侵犯动机和利他动机,人们更关注它们所引导的行为及其后果,所以我们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来介绍它们。
一、集合动祝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
(一)亲合的起源
亲合起源于依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的现象。婴儿惊恐不安时会寻找父母,如果双亲在场,这种不安的状态就会缓解。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例如婴儿的哭和笑都是不经学习就会的本能行为,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同时,父母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本身是一种强化。没有这种强化,婴儿也难于对父母形成强烈的依恋。因此,可以说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二)亲合的作用
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个体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满足某些社会性的需要,比如交往与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等等。
2.获得信息
个体在孤单环境中信息来源很少,会产生不适应和不安全的感觉。亲合使个体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高兴时与他人在一起可以共享快乐;痛苦时与他人在一起可以排解忧愁。
4.避免窘境
在明显需要亲合行为的情境下,如果无人做伴,往往使他人对个体有某种负面的评价。这种情况下,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