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深入落实,其中在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法律实施近10年,初中阶段重点班非重点班划分却从未停止。这一结果从侧面反映中国素质教育推广的很不到位。下面是小编了解到的信息。
每到开学季,学校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总是引起社会关注。9月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中小学开学头几天安排满了各种重点班的分班考试,就北京50所初中分班情况进行调查,其中仅有6所学校不分重点班非重点班,其余44所初中全部分班。各学校对重点班的叫法五花八门,“实验班”“竞赛班”“优培班”“火箭班”“宝塔班”等等。有的学校重点班序号也安排得特别“隐蔽”,和普通班穿插在一起,而且过一段时间还会调换。北京市某C级二类中学的老师表示,即使学校初一初二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初三也肯定会分。
对不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老师和学生共18人进行了调查,他们都表示目前初中阶段,从县到省市,100%都分了重点校、重点班。另据了解,小学也有分班情况存在,但为数不多。
这样的分班,学生有选择权吗?媒体报道,今年9月北京某学校开学正面临分班的一群初三学生,自发成立了“反对班级调整联合会”,共同抵制学校以“实验班”名义设置重点班。
对此,天津的冯先生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孩子是有差异的,只要不对孩子构成歧视和心理上影响,承认个体差异地分重点班、特长班,对孩子发展是有好处的。说起自己女儿所在的重点初中学校,冯先生很感谢老师负责的态度。老师发现冯先生女儿有写作天分,并一直鼓励和引导,让她从刚开始的性格内向逐渐变得开朗自信。冯先生说,这和学校的定位关系很大,“如果学校就是一个让孩子拼成绩升学的地方,分重点校重点班就会让孩子围着分数残酷竞争;如果定位在培养人才上,根据每个学生情况,发挥特长,弥补短板,就要支持。如果是‘大锅饭’,我的孩子很可能没人管没人问。”
其实不管人们对待分班什么态度,但就综合来说他是弊大于利的。但既然这样为什么10年的时间还没有改变呢?
教育行政执法不力
2006年义务教育法在首次修改中增加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条款。这一条款诞生了十年,地方教委也重申了十年,但分重点校、重点班的现象依然如故。
义务教育是现代政府为培养合格公民为适龄儿童提供的最基本的教育产品,不是有选拔性地筛选或人才分流机制。它是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也是公民唯一平等享有受教育权的9年。作为一个纯粹公民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必须人人平等,大家接受的教育安排、内容都应当无差别。这不仅是我们国家,也是世界各国都在坚守的一条底线。如果家长和孩子根据自己情况有更多的需求,应从市场上寻找,而不是要求公办学校做到。“义务教育法禁止分重点校重点班,是法治和公平正义的要求,这不容置疑。”
对目前有法不依的状况,秦惠民也认可问题出在了执法不力上。他说,实践中均衡化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不理想。消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平等化过程中的阻力,政府还应在法律框架内进一步有所作为,仅仅口头重申这种执法方式已经不管用了,对教育实践中的违法行为,应该主动依法进行干预。
如何在法治框架内推进教育均等化,秦惠民结合国外考察心得分析了目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他说,“比如关于优秀校长、教师流动机制。我们现在通常是干得好的,从乡镇调到县城,调到省市乃至北京,导致基层总是缺好老师和好的管理者,都集中在了城里的重点学校。而真正需要老师、需要加强教育的边远地区一直吃不饱,导致了很多问题。正确的导向应该是推动好的管理者和优秀教师向薄弱校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地方流动,以改善薄弱校和落后地区的教育,造福那里的孩子,推进均衡化的发展。”
“这就涉及到教师待遇问题,好的待遇才能吸引人,留住人,偏远地区收入低,人往高处走,如何能留得下老师和管理者,澳大利亚中部相对落后地区的教师待遇是悉尼同等教师收入的3倍。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一边为乡村教师感动,一边以各种名义和借口把大把资金投向重点校。学校间差距已经很大,在差距之上还保留重点校重点班的做法,助长了教育不公平,这也是择校热不减的根本原因。”秦惠民最后说。
以上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教育方面的现状,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教育方面的信息请密切关注唯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