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的问题,一直都是大学生毕业所苦恼的事情,而随着新媒体等领域创业人数的增加,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在开始进行变化。75所部属高校中,除去师范类、传媒类、艺术类学校分别以教育、传媒、艺术单位为主流就业去向外,在其他学校中,企业都占据了行业流向比例图的大份儿,其中,互联网企业的表现尤为醒目,流向互联网企业的毕业生呈现人数上升、学历层次上移的趋势。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毕业生集中签约较多单位的多份榜单中,都可以见到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的身影。湖南大学对毕业生的就业倾向调查中,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进入为毕业生倾心的前十家企业。
流向国企还是民企?多所学校的就业报告显示,虽然目前国有企业仍然占据吸收就业的主导地位,但民营企业因近几年发展迅猛,海外业务扩展,正呈现吸收就业比例不断上升的趋势。以湖南大学为例,该校通过比对2013届与2014届毕业生发现,民营企业吸收的毕业生增幅最大,达22.03%;同济大学2012年、2013年毕业生流向国有企业的比例高于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2014年,民营企业的比例已经赶超国有企业。
从各大高校的就业报告来看,在择业之初,大学生往往对大城市期望值较高,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毕业生往往需要调整就业思路,下移就业期望。近年来,毕业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日渐趋于理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或二三线城市就业。
以北京大学为例,毕业生在进入求职季后主要关注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在内的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其中70.22%的毕业生在求职初期希望留在北京工作,但从毕业生实际签约单位地域分布看,签约留京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仅有56.15%,比期望值比例下降14.07%;签约中西部地区工作的比例为12.29%,比期望值比例提升超过5个百分点。
受国家政策和基层就业项目影响,不少高校出现西部就业人数的增幅。南开大学有4.02%的非西部地区生源的毕业生流向西部地区就业,中山大学流向西部地区就业的外省生源毕业生达80人,占去西部地区就业人数的18.78%,其生源地主要来自广东、河南、湖南、江西等地。基层就业人数的大幅增长也是高校近年的新趋势。清华大学数据显示,2014年赴基层公共部门工作,是2005年同类型就业人数的15倍。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考生如若获知其他关于教育考试的所有相关信息,请密切关注唯学网,唯学网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为考生发布相关教育考试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