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教授在其著作《危机中的中国思考》一书中,系统的梳理了中国金融发展的成败。他认为中国金融事业的成功不是简单照搬西方教科书得来的,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必须是企业、市场、调控三者的协调好,同时需要与中国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而且在总结中国金融发展经验的过程中,不能浅层次地总结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
夏斌教授认为面对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国人要把眼光放长一点看,美国危机是经济全球化和美元现象的共同结果。最近20年,全球化的速度在加快发展,一方面是网络技术,生产力推动;另一方面,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约有30多亿人口,这些国家一下子进入全球化体系,意味着什么?通俗地说,意味着发达国家的很多资本都转移到了穷国家。发达国家的资本和穷国的便宜劳动力结合,必然产生生产分工格局和生产供应链的变化。
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一些国家更明确地认识到,要保持国家的经济安全,必须要积累一定的外汇。那么美元状况如何呢?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往下走,美国政府一方面积极推动金融全球化,要求各国资本项下开放;另外一方面,本国降低利率,扩大信用,以催生房地产价格上升,带动财富效应,使老百姓有钱消费。而老百姓的消费增长,就能导致美国GDP中有70%的消费增长。如果把美元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动态分析,1971年越南战争后,由于美国经济慢慢走下坡路,美元贬值,然后美国向全世界宣布美元不准兑黄金,全世界开始了浮动汇率,各国就相继出现了金融危机。历史数据表明:全球贸易在增长,容忍美元可以多发一些,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例如果是2%,世界很太平。2006年达到了6%,世界经济必然不太平。美国降低利率,扩张信用,贷款给企业用于进口,进口大于出口,就是贸易赤字,赤字过大,就冲击世界经济。这就是这轮危机问题不断放大的机制。
在这个背景之下,夏斌教授强调中国人要冷静,要理性分析。随着亚洲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元相对地位会衰退,但在10年、20年内,美国还是第一大经济体。危机以后,美元还是主要国际货币。因此,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头脑要冷静。重点不在“体系内”,而是“体系外”。夏斌教授认为,中国的复兴,需要外部的金融环境,首要的是汇率的环境稳定。经济复兴之路,到2025年或者2030年,和美国GDP完全并驾齐驱的时候,人民币肯定要出去。但现在还不成熟,要有个过程,需要慢慢探索。
唯学相关推荐:
1、跨越16年,人民币业务终成香港金融界“宠儿”
2、严守风险底线将是2013年银监会首要任务
3、谷歌本周四入股新型金融公司
4、中德金融稳定论坛在京举行第二次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