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金融业不能背离实体经济已经成了各方共识。虽然去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国金融体系进行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中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但中国金融业受到的外部冲击正在加剧,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正在积累,这些都要求中国金融业必须继续推进改革,而改革出发点和目的,必须是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原则和标准不能背离。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之所以产生了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有三个重要影响因素。首先是全球金融业体量过大。2007年,全球金融资产总额占GDP比例为450%~460%。这一占比目前下降到360%左右,也就是说,目前全球金融业虚拟经济总量与实体经济总量之比,仍然高达3.6倍。而关键问题是,金融业规模的膨胀主要不是因为资本金扩张引起的,而是杠杆率过高造成的。雷曼兄弟倒闭时,其杠杆率高达40倍,即其资本金只占资产规模的2.5%。其次是金融业中介活动越来越从传统的银行转到以资本市场为主的操作和运营。在传统的中介活动中,银行面对其客户的经营活动会受到一定的监管和规范。而当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基础时,交易规模就会迅速扩大,但监管和规范却未能跟上。在发达国家,危机发生前,商业银行的资产经过证券化,已有一半以上被市场投资者持有。正是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业的交易速度和规模快速扩张。而资本市场强烈的顺周期性,已经为危机的发生准备了“温床”。最后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则是金融业产品创新步伐太快,市场对其认识和了解不足。
从上述经验教训以及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发展一旦背离实体经济,就会走上弯路、歪路。中国金融业要继续推进创新发展,就要汲取经验教训。金融创新只有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才不会走偏。在中国当前的宏观背景下,金融业要着力为以下产业和领域提供服务。一是要为制造业服务,二是要支持农业和农村,三是要为服务业服务,四是要为城市化服务,五要求金融业为老龄化服务,最后,金融业还要建起金融防火墙,维护中国经济安全,阻止外界的金融冲击和危机冲击。
做到以上几点,真正使金融业扎根于实体经济,中国的金融改革道路就会走正、走顺。
唯学相关推荐:
1、跨越16年,人民币业务终成香港金融界“宠儿”
2、严守风险底线将是2013年银监会首要任务
3、谷歌本周四入股新型金融公司
4、中德金融稳定论坛在京举行第二次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