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分析师分析:现在随着中国国内债务的严重增幅,随着地产经济泡沫的破碎,面对人民被房子掏空钱包的现状,现在中国经济出现了大波动,在债务上反应的结果就是收益率持续下跌。下面是金融分析师分析现在债利率的具体内容:
1、债市快速走牛
从9月下旬到10月中旬这段时间的路演过程中,债市的牛市氛围突然转强,中长期利率债收益率快速下行,国庆节前一周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还在3.33%附近,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在3.78%附近,而上周三,10年期国债招标加权利率已经跌破3.0%,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也降至3.53%,如果扣除国庆的节假期,实际上收益率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下行幅度接近30bp,速度明显比7、8月份加快。国债期货也从9月下旬以来连续拉升,创了年内新高。股市近期上涨的一个主要逻辑是无风险利率的持续下行有利于推升估值。在获利回吐压力的推动下,上周四周五,收益率有小幅的回调,但买盘依然较强,收益率上升空间有限。
2、利率债供给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多
投资者普遍关注谁是买入主力,为何收益率突然下行加快?除了由于9月份经济数据较差,市场普遍预期货币政策在10月份放松以外,导致收益率突然快速下行的主要因素还是供需关系的推动。此前,利率债(尤其是中长期利率)收益率下行较为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今年利率债供给压力较大,地方政府债发行量从去年的4000亿上升到今年3.8万亿,仅地方政府债就超过了以往全年利率债的供给量,而且地方政府债的发行期限主要是中长期,使得市场一直认为难以消化如此多的中长久期利率债。
3、配置需求依然较大,但十分纠结
而从需求角度来看,在路演过程中所接触的各类型投资者(包括银行理财、银行分行自营资金、保险、私募和QFII等)手上普遍都还有较多的可投资资金等待分配。但这些机构在债券投资方面却面临困境。一方面,虽然钱多,但缺风险可控的高收益资产使得这些机构仍面临较大的配置压力,另一方面,债券收益率已经降至低位,也使得这些机构在债券投资方面转向谨慎。
4、但趋势就是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尽管从金融机构到居民投资者都不太能够接受现在的低利率水平,也不太愿意承认利率的下行趋势。但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去年到现在,尽管中间也有不少因素障碍利率的下行,包括银行存款增长放缓、货币政策放松不是十分坚决、股市火爆分流资金、地方债供给压力巨大、人民币贬值预期和压力带来的资金收紧、厄尔尼诺和猪周期带来的通胀预期回升等等,但都未能阻碍利率的下行趋势。至于近期大家所提到的债市获利回吐等技术层面的因素就更不可能障碍利率的下行。
利率下行的趋势与我们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周期相关。中国从以往的加杠杆周期逐步进入去杠杆周期,表现在企业、地方政府和居民都缺乏持续的加杠杆意愿和空间。而且实体经济加杠杆所带来的对GDP拉动的作用越来越弱。根据我们的测算,从2007年以来,每一单位社会融资对GDP拉动的幅度呈现逐年递减的效应。社会融资的资金越来越多用于负债利息的偿还,真正作用到经济的比重下降,呈现出旁氏特征。直到现在,中国经济仍十分依赖于基建拉动和社会融资,但杠杆仍是加在企业和地方政府身上,有如饮鸩止渴。比如9月份贷款的反弹主要是专项金融债项目配套贷款的作用,而且这些贷款与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股权注资是一次性一起打包注入,除非专项金融债连续发行(专项金融债的发行主要体现在8、9月份),否则贷款的增长也没有持续性。由于专项金融债项目主要是政策性银行主导,这就是为何9月份贷款反弹的情况下,大部分银行仍普遍感受不到融资需求的改善,缺乏靠谱的贷款项目投放。在我们走访银行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信用风险扩散,企业融资旁氏特征显现的情况下,银行无论自营还是理财的风控越来越严格,有钱也很难投放出去。信用风险暴露所带来的信用扩张萎缩最终会倒逼无风险利率和高等级信用利率逐步下降。
未来经济的出路仍需要看到中央政府加杠杆,而且是大幅加杠杆。地方债置换只是存量企业信用转化为中央政府信用,但对于增量债务增长,目前风险偏好下降情况下,只有中央通过发国债的方式扩张信用才具有可持续性且具备规模效应。若无中央加杠杆,那么信用和货币扩张依然会比较乏力,金融机构缺资产的局面不会有很本质的改变。即使未来IPO重启(可能取消预缴款模式),股指对冲等量化交易恢复,也不会很明显改变缺资产的格局。
5、投资者如何应对利率环境?
10年期国债上周触及3.0%的水平,与美国10年国债的利差压缩到100bp左右。10年国债收益率离08年次贷危机后的2.7%的低点不远。但08年当年的2.7%也未必就是未来收益率的“钻石底”。毕竟08年中国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房地产处于扩张周期,人口红利尚未衰退。但现在往后看,房地产投资已经进入下行周期,人口红利开始消退,无论是货币增速、还是经济增长都难以出现08年后的那种“V型”反弹。货币条件的改善只能依靠压缩实际利率。而目前的货币市场利率相比于08年当年还是要高不少,在居民收入放缓,通胀压力逐步回落的情况下,未来央行仍有必要继续引导短端货币市场利率下行。中长期利率的下行空间也将进一步打开。10年国债收益率跌破2.7%也只是时间问题。
投资者的苦恼在于在利率走低的环境中,票息收益越来越无法覆盖成本。尤其是对于成本相对刚性且负债久期较长的保险机构而言,目前十分关注利率下行是否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趋势。如果利率下行是一个长期趋势,那么保险机构只能加大资产久期来应对未来的低利率环境,否则未来资产和负债收益的失衡会越来越明显。今年来看,无论是保险、银行自营、理财类机构还是券商,得益于债券较厚的资本利得,其投资收益都已经基本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年初预算。例如,今年纯债基金年初以来的平均收益有8%-9%。因此,保险、银行自营、理财和券商等机构都可以逐步兑现浮盈甚至留一部分利润到明年释放来应对目前相对较高的负债成本。但对于新的增量资金而言,如果没有浮盈的积累,未来只能寄希望于收益率进一步下行,获取资本利得来提高收益。在利率趋于下行的环境中仍有必要保持甚至延长资产组合的久期。从这个角度来看,中长久期利率债仍是早买早收益,先下手为强。
以上就是唯学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金融行业债务收益率的现状,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金融分析师的信息请密切关注唯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