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认证中心专家顾问康震介绍,目前中国执业药师数量短缺,但又地位不高,角色十分尴尬。并且他们的尴尬地位并没有随着一店一药师政策的要求有所改变。甚至在多数人的眼中,药师资格证书根本就是一个没有含金量的证书。
据公开资料显示,药师资格从业者在药品零售企业工作的有69%、在医药批发商业公司工作的有24%、制药企业有4%,医疗机构只有3%。而中国现在共有46万家零售药店,若严格遵循一店一“师”原则,缺口达三分之二。
现实中的一店一“师”非常少见。一般来说,药店墙壁上大都悬挂着一张执业药师资格证书,但证书上的药师大都不在店中。
一位药店老板说:“真正在药店上班的执业药师并不多,执业药师大都在药店‘挂证’,这些人有医院的,也有药厂的,还一些退休药师,他们出租资格证,每年收取一定费用,药店则拿用这些证件来应付药监部门检查。”
康震分析说,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更重要的是国家对药师的角色定位出了问题。
1994年3月,人事部与原国家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发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这是中国实施药师资格准入制度的第一份行政法规。1995年7月,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执业中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1999年4月,人事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了以上两部暂行规定,明确执业药师、中药师统称为执业药师,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统一注册、统一管理、分类执业。
之后,与执业药师相关的法规便再没有进一步发展,停留在了“暂行”阶段。
“当时的设想是,可以通过执业药师有效控制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这三个环节上的监管安全,”康震说,“但实施以后发现,这种定位太宽泛了。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三种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有很大差异;而执业药师具体要在中国医药体制内完成一种什么样的职能,却始终没有明确。”
康震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医师、药师和护师并称“三师”,互为监督和补充。
以美国为例,执业药师的第一项工作是审查医生的处方,一旦发现问题,他们会从专业角度与医生沟通;第二项工作是指导病人安全用药,记录、跟踪病人用药后的反应,以优化治疗结果。
相比之下,中国的执业药师,在这两项工作上几乎完全缺失。医院的药师,基本上是根据医生的处方“发药”;药店的药师,则主要是“卖药”。
“因此才会出现这种状况,一个普通感冒,国外给你的处方可能就是回去喝水,”康震说,“而在中国动辄要花成百上千的药费。药师的作用几乎为零。”
曾任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的孙忠实则认为,造成执业药师角色缺失的现状,主要是中国有“重医轻药”的传统,执业药师始终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它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虽然开始有了“准入制度”,但执业药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不高。
发达国家对药师学历要求很高。从报考执业药师的条件来看,美国要求21岁以上美国公民,毕业于美国认可的高等药学院校,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并经过专业培训;英国则要求21岁以上已取得英国大学药学相关学位、或受到英国国家学术委员会药学方面奖励的人,或已取得适当学位的人(此类人员须经过非常严格考试,实际上很少)并须经过专业培训。
在中国,中专以上毕业即可报考执业药师。目前注册的执业药师实际学历情况为:中专学历24.46%,大专学历37.68%,本科学历35.57%,硕士学历2.0%,博士学历更低只有0.3%。
“此外,专业背景也很乱,很多执业药师的专业是化工、化学、生物等专业,根本不懂药。”孙忠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极强的专业素质,以及明确的职业定位,使得发达国家里专业药师具备很高的地位。孙忠实介绍说:“在选举参议员或者众议员时,很多民众会选择执业药师,因为执业药师是他们健康的‘守护神’。”
相比之下,中国执业药师则既没有话语权,收入又不高,在消费者心目中,完全没有技术含量。“甚至连给医师打杂的都不如。”有十余年从业经历的执业药师康震说。
以上是对中国药师资格从业人员尴尬地位的介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信息请密切关注唯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