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初中 » 初中教育新闻

初中生中的重点班和次重点班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是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的明文规定。这条已经实施6年,并经教育部门多次重申的老“禁令”,并没有使“重点班”因此而绝迹。

  随着新学年的开学,又一批小一、初一新生刚刚被分到新的班级,其中一些就是“隐形重点班”。尽管它们对外的名称不叫“重点班”,尽管大多数学校对此讳莫如深,但它们确实变着花样存在着。

  1. “隐形重点班”享“顶配”师资

  翠园中学东校校区老师吴新(化名)告诉记者,该校今年初一新生共分10个班,其中2个“重点班”,4个“次重点班”,4个“平行班”。

  据他透露,一般而言,开学前,学校会安排一场摸底考试,这场考试的成绩是分班的最重要依据。“重点班”的学生是分班考试中成绩最靠前的学生,这个班是“重点中的重点”,即使家里有特殊关系的学生也很难进去,“平行班”的学生,年级排名差不多都在300名以外。

  当然,分班工作大多开展得很“低调”,学校不会明确公布分班等级差异,即使是一些内部教师,也很少从校领导口中听到“重点”与“平行”的字眼。“但是,在开学前分配老师时,就显而易见了。”吴新说,两个“重点班”集中了年级主任、备课组长等“元老级”教师,师资阵容明显“豪华”很多,“如果说‘平行班’的师资配置算是‘标配’,那‘重点班’绝对称得上是‘顶配’”。

  当最优的学生遇上最好的老师,当然会产生最好的成绩。他表示,每次阶段考试,“重点班”某一科的平均分数会比“平行班”的高出10多分,优势非常明显。

 2. 分班前进行摸底考试

  尽管校内的分班“静悄悄”,但开学一两周后,不同班级的同学一交流,心里就都有“谱”了。记者在学校采访时,初二、初三年级的几位同学告诉记者,学校分快慢班一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初二年级重点班为2班和6班,初三年级为1班和10班。入学前,他们会进行一次学校组织的摸底考试,考试内容为小学数学、语文和英语。

  同时,他们表示:“‘重点班’老师明显好很多,管理更为严格。”由于初一新生尚在校外军训,记者未能采访到他们。

  当每个班级被贴上不同的“标签”,学生也被分为不同层次。不少“平行班”的学生在采访时表示,自尊心受到伤害,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一定打击,觉得自己比“重点班”的学生“低了一等”。部分受访家长则不能容忍校方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认为这是一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对其他普通学生不公平。

  3. “重点班”学生想“逃”至“平行班”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重点班”本是学生们向往的地方,一些“有门路”的家长,在开学前甚至会想尽各种办法把孩子送进 “重点班”,但部分“重点班”学生却并不“买账”,想要“出逃”。

  吴新告诉记者,自己曾带过一名“次重点班”同学,这个同学的小学成绩不是特别突出,在这个“高手如林”的环境里倍感压抑,无论他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做到出类拔萃。在高压的学习氛围中,这个同学渐渐害怕上学、考试,甚至向老师表露想到“平行班”就读的愿望。

  同样对“重点班”不“买账”的,还有老师。“重点班”是学校出“中考成绩”的“门面”,领导盯得紧,老师压力大,“次重点班”老师担心中游水平的学生一不留心成绩下滑,“平行班”老师担心学生会出各种状况。

  “其实,作为老师,我们更愿意带一个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有的班级,把这样的班级带好,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学生也可以接触各种类型的同学,有更多的碰撞,能学到的东西更多,对他们自己的成长和人格健全更有好处。”吴新说。

4. 刚上小学 就被分到“实验班”

  家住太子山庄小区的胡先生的女儿小甜(化名),刚刚成为南山实验学校荔林小学部一名小一新生。胡先生告诉记者,今年该校共招收3个班级,学校早早就设置了不同特色的班级:“数学实验班”、“读写实验班”、“课改实验班”,3个班级各有特色,在教学上各有侧重,家长只能“三中选一”。

  给小甜报名时,胡先生原本打算选择读写实验班,但被老师告知,上这个班需至少认识300个汉字,而且要配备笔记本电脑或IPAD。考虑到女儿年纪太小,担心使用电脑上课,会影响孩子认字、写字的能力,并患上电脑‘依赖症’,胡先生果断放弃“读写实验班”,改报“数学实验班”。

  和胡先生一样的家长还有很多,他告诉记者,共有80多位家长选择了“数学实验班”,几乎是两个班的人数,而其它两个班人数远远不够。无奈之下,学校采取抽签的方式,48名家长抽到“幸运签”进入“数学班”,其余学生被调剂到另外两班。

  “为什么孩子不能享受正常的受教育权利呢?”胡先生纳闷不已。他表示,女儿年纪还小,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选择数学班纯粹是无奈之举,与其被“实验”,他更希望女儿拥有一个健康全面的学习环境。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11月,教育部公布《教育部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就明确禁止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以各种学科类实验班名义招生的行为。

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

  分重点班 不利学生成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坦言,学校分“重点班”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快速办出成绩,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生源上的竞争力。另外,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班教学,也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优秀学生可以加大学习难度,普通学生可以先打基础,再逐步提高。

  “但是,分班教学给孩子带来的危害也将是深远的。”她表示,将尚属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过早地分为“三六九等”,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健康成长。孩子在学校学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功能,学会与人相处,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是义务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教育部门规定不分重点班,正是立足于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多元化的成长环境。

  对于“重点班”屡禁不止的原因,市政协委员、市教育局电教馆研究员朱克恒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与规章制度之间的矛盾。

  他说,我国现行的教育根本上是应试教育,对学校、对校长的考核方式体现在升学率等指标上,判断孩子是否成才,主要看孩子考试成绩的高低,是否上了名校。硬规定面前,学校暗箱操作办“重点班”,家长们则硬头皮让孩子挤进“重点班”,成了家校双方你情我愿的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只有配套制度都跟上了,“重点班”才会自然瓦解。


                                                                                                                                  (中国教育在线)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