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北京电影学院门前排的长队,参加高考艺考的考生每年都在增加,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些孩子,真正报考艺术专业的高考考生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走上这条艺术之路呢?是艺术梦想,还是想当明星的梦想,还是真正热爱艺术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都有些尴尬:与许多高校动辄上万的高考艺考火爆人数相比,毕业后真正愿意、并且能够从事艺术行业的学子,可谓九牛一毛。在看似热火朝天的招考之后,是薄弱的专业资质和骨感的就业现实。
疯狂的“高考艺考热”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和家长在想方设法寻找升学捷径,寻找一种“曲线就学”的道路。“文化少了分,高考艺考来充数”,一些高考艺考生们,花上几个月突击密集训练,以纯粹“应试教育”的手段掌握某一门特长的皮毛,然后报名几十所高校,以求广泛撒网能谋到一两所高校的减分政策,弥补文化课的短板。这样的艺考生态背后,是家长和学生面对高考选拔赤裸裸的急功近利。
另一方面,非艺术类院校大量开设艺术专业、艺术专业大量扩招的动因中,也不乏部分高校的“功利”心态。众所周知,美术、音乐、动画设计等艺术类专业花费十分高昂,而艺考生大多舍得花钱,于是,艺考被一些院校视为创收宝地大肆拓荒,师资、硬件却跟不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堪忧。
两种功利心作用下,一个最现实的弊端就在于:一部分院校在招考和培训人才时“宽进又宽出”的方式,让许多学子“毕业即失业”“毕业即转行”,遭遇比高考更严酷的人生难题。而从长远来看,艺术,本应是与“功利”二字离得最远的学科,却因成为升学捷径,而让其纯粹的本质蒙上了功利的灰尘,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庆幸的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教育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及细则,要求提高文化课的分数门槛,合理规划非艺术类普通院校的招考比例,以确保艺考招生质量。
我们也看到,在高考艺考政策“紧箍咒”和市场“指挥棒”的联合作用下,在北影、中戏等专业知名院校的艺考热火朝天时,各省非艺术类院校的艺术统考,人数开始有所减少,部分不正常的艺考“发烧热”开始降温。无论从人才选拔的公平角度,还是从行业发展的长远角度,艺考“发烧热”的降温都是可喜的。但要达到长远的效果,则不可缺乏相关部门与高校对政策的长效执行和对专业标准的严格坚守。唯如此,艺考方能一步步离“功利”更远,渐渐回归艺术本真。
有关高考艺考的成绩查询、招生计划、高校动态、高考志愿填报、高考培训等教育资讯,请点击高考专题页面,将会了解到更全面的教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