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高中 » 试题

2014年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2)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孔子只是一个符号 李零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教其中的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了两个学期,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492年,六十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

谁说不读《论语》就无以为人,现在世道人心这么坏,都是因为不读《论语》,不敬孔子,那就过了。

我理解,道德和秩序,秩序更重要。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道德很脆弱,也很实际。说好就好,说坏就坏。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

道德不是讲出来的。历史上,国家一治一乱,道德时好时坏,太正常。远了不说,明朝末年怎么样,清朝末年怎么样?野史笔记、旧小说还在,人和现在一般坏,甚至更坏。您别忘了,那时道德归谁管?正是孔老夫子。

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社会失范,道德失灵,急需代用品。就像戒烟的抽“如烟”,暂时过嘴瘾。有人呼吁的乡约民规或宗教道德,也都是“如烟”。代用品,只要能代就行,不定是哪种。 (本文节选自《读书》)

16、作者认为孔子是孤独的,下列各项不能表明孔子孤独的一项是(3分)

A、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敏而好学,道德修养高,但是出身低微,批评当世权贵。

B、孔子对自己的祖国绝望,虽然遍干诸侯,却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C、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D、孔子死在自己的家里,却没有家,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精神家园。

17、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两项是(4分)

A、孔子被尊称为圣人的历朝历代,国家一治一乱,道德也时好时坏,与读不读《论语》关系不大。

B、作者认为《论语》一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没有什么价值。

C、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是“内圣外王”,作者对其地位和为人(持)否定态度。

D、道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必须要以社会秩序为前提,秩序很重要,而道德并不重要。

E、历代帝王褒奖孔子,尊称为“圣人”,而孔子自己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18、说说你对“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1题。

放 手

[美]朱莉·加蒙

17岁的托马斯躺在睡椅上,左腿打了石膏,瘦长的身躯刚好和睡椅一般大小。在橄榄球训练中,他的脚踝骨意外受伤。我事先多次警告过他要小心点,没想到还是出了事。

从昨天出院之后,他就一直粘在游戏机上。究竟玩了多久?或许,他应该感到饿了吧。“感觉怎么样,腿还疼吗?”我说道,“早餐我准备了蛋白质奶昔、果汁,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

“哦……嗯。”儿子咕哝了声,手指依然在控制按键上来回舞动,眼睛死盯着电视屏幕。

“来点儿格子松饼吧?”我接着说,“它们的含钙量很高。”

托马斯的眼睛仍然没有离开屏幕:“谢谢妈妈,我一点也不饿。”

“我还以为这些东西会让你开心呢,”我说道,“腿受伤的滋味可不好受。如果想快点好起来,必须多吃东西。我是你妈妈,照顾你是我的责任。”

托马斯摇了摇头,仍然没有看我一眼:“我很好,妈妈,真的没事。”我走下楼梯,不住地回头张望。受了这么重的伤,儿子仍然不需要我的帮助。难道他不再需要我了吗?

我记忆中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哪儿去了?小时候,托马斯对我依赖有加。走在绿草如茵的野外,他会紧紧抓住我的手。我为他制作蛋白质奶昔,做他喜欢喝的果汁,他会一边吃一边和我分享他内心世界的小小秘密。虽然都是再幼稚不过的事情,但却让我无比快乐。

托马斯长到15岁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我成了这个世界上他最不想接近的人。虽然有时候他也会询问我的看法,但是看看这次发生的事情吧,我告诉过他多次橄榄球的危险性,他还是受伤了。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他明白,他仍然需要我这个妈妈呢。

托马斯一整天都没和我说话。当我把晚餐送到他的卧室时,他只说了声“谢谢”,看都没看我一眼。我傻傻地站在他身边,期待他能说点什么,但是什么也没有。我失落地走下楼去,期待从丈夫瑞克那里得到安慰。

“托马斯到底怎么啦?”我失声哭了起来。 “他正处于青春期嘛。”

“他正把我从他身边推开,我还想当他的妈妈,他还需要我!”

“给他一些空间,这才是他需要的,”瑞克说,“他已经接近成年了。”

几周后,托马斯准备去学校,我提出开车送他去学校,但他拒绝我拎着他的背包出现在同学面前。

他单腿着地,挎上背包,抓紧拐杖,朝门外走去。“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他回头说了一句,我的心在默默流泪。

一个月后,我带着托马斯去医院复查。

“他恢复得不错,”医生说,“可以拄手杖行走啦!”

“医生,你肯定吗?”我不是不想让托马斯康复,只是我对他的需要已经超出他对我的需要。他是我的孩子,我不想让他离开我。

“摸摸这儿,”医生指着伤处说 ,“当肌肉组织修复后,它会使骨骼更加强壮。现在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这是说托马斯的腿,还是别的什么事情?医生的话让我想起《圣经》里的“该抓紧的时候抓紧,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抓紧儿子的手,养育、教育、保护他,原来,放手也是做母亲的一部分。

几天后,我在一张卡片上写道:“为你骄傲,为你祈祷,我爱你!你的妈妈。”然后把它塞到托马斯的枕头下。我不再束缚他的决定,质疑他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保留自己的意见,不再滔滔不绝地说教。

一天早上,托马斯收拾好书包正准备去上学。“今天放学后我可能晚回来一会儿,我要练习举重。”他扔掉手杖向大门外走去,只留给我一个坚强的背影。我很想告诉他,你最好带上手杖,但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托马斯,我爱你!”他转头看了看我说:“妈妈,我爱你。”

就在托马斯18岁生日前几天,我在他的抽屉里看到他童年珍藏的玩具,那张熟悉的卡片映入眼帘,一股热泪夺眶而出。

丈夫的话是对的,很快家里又会多一个男子汉。

(选自《海外文摘》)

1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尽管母亲事先多次警告过儿子要小心点儿,但他在橄榄球训练中,脚踝骨意外受伤,表明他是一个很叛逆的孩子,对母亲的话毫不理会,致使母亲伤心、落泪。

B.在教育管理孩子方面,母亲与父亲有分歧,母亲更感性,父亲更理性。这一点,无论是托马斯的父母,还是别人,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C.小说以“放手”为题,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且一目了然。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比直白地表达“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更生动形象。

D.小说临近结尾的时候,母亲改变了原来想说的话,表明母亲已经明白自己先前错误的做法,决心迎合孩子的心理,向父亲屈服。[来源:学科网ZXXK]

E.小说结尾“很快家里又会多一个男子汉”一句,具有深刻的意义,假如母亲能够早体会到这一点,或许就不会那么迷惘了。

20.文中托马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1.①文中画线的句子“该抓紧的时候抓紧,该放手的时候放手”内涵丰富,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

②这篇小说具有很广泛的社会意义,联系实际,从父母或者孩子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不能超过50字)(3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0分)

前不久,一则时髦老太在公交车上斥责农民工的新闻网络热传,事情发生在某市公交车上,一位年近60岁的老太因为嫌弃身边的农民工衣服脏,出言不逊:“你穿得这么脏,就不应该坐公交车,应该自己走路回家!”,忍无可忍的农民工言辞反驳,最后公交车上演一幕时髦老太与农民工的“唇枪舌战”。

你对上面的材料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不少于150个字。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诗人顾城有句著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考生如若获知其他关于高中考试的所有相关信息,请密切关注唯学网,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为考生发布相关高中考试的报道。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