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专题 » 高中 » 试题

北京四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唯学网小编为您搜集整理了北京四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希望高一年级同学们在做试题时能抓住其中的主要内容,总结出重难点,能更好的掌握高一年级语文科目的知识点,做好笔记,有针对性的复习,唯学网高中专题栏目还为高中生提供其他科目的考试试题,想要获知更多学习资源,请及时关注唯学网。

一、基础知识(16分)

1.请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红字注音(5分)

( )( ) ( )( )    ( )

 押  追  耀  面面相

( )( ) ( )( )  (  )

 称  机   量  摇生姿

2.请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5分)

yùn      gài    chěng    yán       huà

( )育 气( )  驰( )  屋( )  出神入( )

huì    jì     nì    cāng     huàn

污( ) 社( )  油( )  ( )桑  变( )无常

3.以下句中加红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现在,各地祭拜伏羲、黄帝等“公祭热”愈演愈烈,而为国家献出生命的先烈们却遭到“冷遇”。一位网民质问:“庙越修越豪华,而烈士陵园却满目疮痍,这会刺伤多少人的心?”

B.作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他把富民作为党支部的第一要务,他带领党员们处心积虑地搭建致富平台,寻求致富门路,帮助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C.有的同学喜欢为自己的作文加一个题记,可如果这个题记并不精彩,甚至与文章内容不一致的话,他们就真是弄巧成拙了。

D.《百衲本二十四史》是由国学大师张元济主持校勘的,因其选用的宋元善本本身残缺不全,要靠多个版本相互参校、补缀而成,有如僧侣的“百衲衣”,故得名;此版二十四史,花了18年才功败垂成

4.以下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诗句中所写的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B.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南宋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们并称为“苏辛”;婉约派词人中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和李清照。

C.我国的戏曲,大多数都是运用曲、白、科(介)等表现手段来塑造人物、表演故事的。

D.我国具有较完整形态的小说样式,是唐代出现的唐传奇;小说的成熟标志是宋元时期的“话本”;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的问世则将我国古代 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顶峰。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作为北京人艺的领军人物,任鸣让北京人艺的首都剧场真正成了好戏连台的一年。

B.高科技产品日益增多,一方面这些产品促使了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C.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D.为了《阿凡达》的上映,许多电影院更新了设备以满足其基本放映需求,这一行为本身就推动了电影科技的发展。

二、课内文言文(14分)

6.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磅礴(páng bó)  埋怨(mái)  潜力(qiǎn) 姹紫嫣红(chà)

B.青苔(tái)    绯闻(fěi)  遨游(áo)   断井残垣(huán)

C.敷衍(fū yǎn)  半晌(shǎng) 灵帏(wéi)  卖官鬻爵(yù)

D.缱绻(qián quǎn) 顷刻(qīng) 蘸水(zhàn) 前合后偃(yǎn)

7.下列句中加红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 )(2)( )(4分)

( 1)A.旌其所异者而志之(表明)  B.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乖巧)

C.计有若今之异者(料想)   D.踏草怕泥新绣袜(玷污)

(2)A.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准备)  B.不能独立 与洛花敌 (匹敌)

C.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借助) D.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充满)

8.下列句中加红字与例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以 例句: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 )(2分)

A.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   B.予甚以为不然

C.惟以药载《本草》       D.寺僧耕之以植桑麦

(2)之 例句: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 )(2分)

A.皆彼土之尤杰者       B.及元气之病也,美恶隔并而不相和入

C.谓之门园子          D.秋时立契买之

9.下列各句中加红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

A.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

B.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C.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

D.至春见花乃归其直

10.以下各项中,加红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B.①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   ②然未闻有以名著者

C.①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 ②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D.①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  ②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三、请根据课文原文填空(20分)

11. ___________________,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12. 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3. 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4. 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5. 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6. 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7.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关汉卿《窦娥冤》)

18. 红酥手,黄縢酒,_________________。(陆游《钗头凤》)

19.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_________________。(汤显祖《牡丹亭》)

20. ___________________,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1. 王昌龄善于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比如《从军行》中,表现将士英勇善战、捷报频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2. 《声声慢》以叠字闻名,除却开篇14个叠字之外,词作中,,一句更是将叠字运用得自然天成。

23.《琵琶行》中表现作者与琵琶女同命相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4.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了赤壁之下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景象。

四、写作(50分)

人生总在行走。行走的方式不同,可疾驰,可漫步;行走的目标各异,可能在周边,可能在远方;有的人行走在空间里,有的人行走在时间的维度上。你经历过、或者又期待着怎样的行走呢?

请以“行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第Ⅱ卷(50分)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17分)

请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25-30题

陈留董宣为洛阳令。湖阳公主①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③,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⑤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⑥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⑦诸吏。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栗。

——《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湖阳公主: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下文又称“主”。②苍头:奴仆。③骖(cān)乘:在车右边陪乘。④帝:即汉光武帝。⑤黄门:指太监。⑥文叔:刘秀的字。⑦班:分发。

25.请选出下列加红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及主出行:到          B.大言数主之失:计算

C.而纵奴杀人:放纵        D.宣悉以班诸吏:全部

26.下列各项中加红字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2分)

例: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A.妆成每被秋娘妒         B.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C.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27.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红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1)因匿主家 (2)宣悉以班诸吏

因格杀之    即以头击楹

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28.下列语句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1)藏亡匿死      (2) 使宣叩头谢主

A.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让董宣向皇上叩头谢恩

B.躲藏逃跑几乎致死    让董宣向公主叩头谢恩

C.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让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

D.躲藏逃跑几乎致死    让董宣向皇上叩头谢罪

29.“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2分)

A.现在你作为天子,威力还不能发出一个命令吗?

B.现在你作为天子,威力还不能使一个命令执行吗?

C.现在你作为天子,威力还不能施及一个县令吗?

D.现在你作为天子,威力还不能使县令执行吗?

3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董宣在湖阳公主出行时,查堵公主车马,列举公主过失,并当场打死了杀人犯。

B.公主向皇帝告状,皇帝大怒,欲棰杀董宣。生死关头,董宣没有畏惧,阐明严格执法才能治国之理。

C.董宣以头击楹,流血被面的刚毅之举令皇帝动容 ,最终皇帝决定释放董宣并赐钱给他。

D.湖阳公主对皇帝所说的话,是要皇帝想想她在其未作皇帝时曾施予他的恩德,并为她出气。

31.用“/”为下边的文言语段断句。(5分)

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岳阳楼属范文正公为记词极清丽苏子美书石邵餗篆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绝云。

注:邵餗:宋代著名书法家。

六、诗词鉴赏(17分)

阅读下面两节戏曲选段,然后回答32、33题:

①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②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西厢记》节选

注:王实甫的《西厢记》展现了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克服重重困阻,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以上节选的内容表现了莺莺送别张生的一段情景。

32.王实甫常化用前人诗词,使曲词显得精致隽永,请根据选文中的相关内容填空。

答: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诗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33.请描述【端正好】首句中营造的情境,并简析该句对诗歌情感表达有何意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34~36题: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4.请说说第二句中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请简析“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诗人是怎样借助“月”这个意象来表现其怀古幽情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月”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请另举一例运用了“月”这一意象的诗句,并简析该意象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37—41题(16分)

看 海

                            李 锐

①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满意了。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罐装饮料, 装满了各色名牌或不那么名牌的服装 和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一些出名或不那么出名的歌星,把“文革”歌曲搜出来在嗓子眼里推来揉去地揉搓着。于是不由得就想,装在这么一副行头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遗憾。

②久居闹市, 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口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种时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突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明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说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③仔细回想起来,平生至今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

④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 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 峡谷里的音乐或是喧哗或是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只有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⑤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虽然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 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赤地千里的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赤地千里的河西走廊,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⑥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泡在自然环境当中却终生麻木不觉;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却在刹那间了悟了宇宙。

⑦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一份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的一个人和大海的相遇。

⑧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3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在闹市有山有水有森林的公园,即使能在沉静时分令孩子投射情感,也难以让人获得关于自然的感悟,因为那毕竟不是真的大自然。

B.作者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积淀中,先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以称作“人文景观”的宝贵财富,而我们却没能认识到它们真正的价值所在。

C.第④段中作者说“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一个“画”字赋予大自然寒暑易节的景象以艺术的气息,赞颂了自然的神奇创造力。

D.作者认为大自然是藐视人类的文明的,人类在自然面前会惊惧万分,俯首称臣,不得不接受自然的洗礼与教化,人类的语言在自然面前显得无力。

E.在海边被浪花打湿的是一群人,作者却说“女儿开始了她自己的一个人和大海的相遇”,是想强调与自然的沟通是依赖个体的独特体悟的,其他人无法代替。

38.在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替女儿遗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在第③段中,作者说自己“平生至今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作者与自然这两次相遇的感受有何异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在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与大自然的沟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怎样理解文章结尾作者所说的“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与惊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jiè ) (jiè )  (sù ) (xuàn)  (qù)

慰藉    押解   追溯    炫耀  面面相觑

(nǔ) (nì)  (xiè)(cǔn)  (yè)

弓弩   昵称 机械    忖量  摇曳生姿

2. yùn     gài    chěng    yán       huà

(孕)育气( 概 ) 驰( 骋 ) 屋( 檐 ) 出神入( 化 )

huì    jì     nì   cāng      huàn

污( 秽 ) 社( 稷 ) 油( 腻 ) ( 沧 )桑  变( 幻 )无常

3.C

4.B(苏轼是北宋人)

5.D

6.C(A.埋[mán]怨,潜[qián]力;B.绯[fēi]闻,断井残垣[yuán];D.缱绻[qiǎn quǎn],顷刻[qǐng])

7.(1)B(不顺) (2)A(充当)

8.(1)A (2)B

9.B

10.C

11.返景入深林

12.无边落木萧萧下

13.迷花倚石忽已暝

1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5.别有幽愁暗恨生

16. 一尊还酹江月

17.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18.满城春色宫墙柳

19.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20.郁孤台下清江水

21.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5.B数:列举

26.例句:覆盖;A. 表示被动:叫,让;B.覆盖;C.遭受;D.披散,披着;

27.C,解析:两个“因”是“于是”;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是介词“用”。

28.C,解析:亡:逃跑。主:公主,谢:谢罪

29.C,解析:威:威力。令:县令。

30.D,解析:公主说的话是激怒皇帝制服这个小县令。

31.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岳阳楼/属范文正公为记/词极清丽/苏子美书石/邵餗篆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绝云。

32.“碧云天,黄花地”,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比司马青衫更湿”,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是宋代词人柳永【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

33.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34.拟人;将潮水拟人化,描绘出潮水多少年来不断拍打着渐成残垣的空落的城池的情境,营造出凄凉萧瑟的意境。

35.用“旧时”一词写出“月”的亘古不变,而人世间却人世变幻,用“月”的永恒反衬出历史流转,人生短暂,表现出物是人非的慨叹。

36.略。

现代文阅读

37.BD(B作者认为人类缺少的是对自然的感悟,不是对人文景观的了解。D无言的大自然不会藐视人类,是人类在自然面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38.因为女儿的看海之旅充满物质与喧嚣,更像是玩乐与消遣,(1分)在这种情形下难以充分地感受自然,与自然沟通。(1分)这是在闹市中生活的现代人生命中的一种缺失,(1分)因此作者替女儿感到遗憾。

39.相同点:都感到了自然的浩瀚无边与伟大。(1分)不同是:第一次感到了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融为一体,心胸变得阔达。(2分)第二次则被自然的伟大所震撼,认识到人类的渺小与局限。(2分)

40.因为与大自然相遇的机会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会有,但与自然的沟通则需要内心的感悟,需要灵魂的参与。(可遇1分,不可求1分)

41.强调大自然会带给人无尽的震撼和感悟。

作文推荐

行走

我在走上坡路,父亲在走下坡路。

——题记

前几天,无意中翻出一张父亲年青时候的照片,我只能用“雄姿英发”来形容。照片中的父亲有着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和一张青春富有活力的面孔,他正在飞身扑出对方射来的球,矫健的身姿高高跃起。我看了一眼坐在身旁的父亲,头发比原来少了很多,而且已是黑白相间。抬头纹和鱼尾纹宣告着他的青春的一去不复返,啤酒肚也明示着父亲已步入中年。

“哎呀,你看看我这十多年前,多潇洒呀!”父亲向我炫耀,“可这一晃儿,十多年就这么走过来了。”是啊,十多年,走过来了。

记得父亲曾经对我 说:“刚生你的时候呀,就想:这孩子什么时候能叫‘爸爸’呀。后来连《三字经》都背下来的时候就想:我闺女什么时候就该上学了。再后来考上一个好高中,我现在就想:闺女什么时候上大学啊,什么时候就该工作了 ,然后就离嫁人不远了。想着想着,我也该老了。”

老了?老了。走着走着,父亲就老了。

小时候那《三字经》不是父亲教我背的吗?怎么十年过去,我还记得,父亲却只能想起来一两句呢?小时候总跟父亲去跑步,总是我跑一圈,他跑两圈。现在怎么反过来了呢?小时候总是父亲叫我起床,现在赖床让我叫的怎么是他了呢?

走着走着,我长大了,父亲却老了。

在时间中行走,只能向 前,不能后退,我多么想让父亲继续年轻,可他无法停止向前的步伐。

在时间中行走,从我出生的时刻开始,我的轨迹是单调增,父亲则是单调减,操劳的减。

在时间中行走,我同父亲都在前进,我走向人生的辉煌时刻,而父亲却走向衰老。

记得背政治的时候提到了共产主义,父亲一脸骄傲说:“你现在在我这儿过的就是共产主义,要什么就拿,而且已经过了十五年。”

是啊,在父亲的宠爱和 保护以及帮助之下,我已经走了十五年了,父亲也已经付出了十五年了。我在被爱中行走,走得很快。

但我坚信,再走几年,形势就该大变了。几年后我会搀着父亲,一起走,慢慢走,幸福地走。

[评语]“走着走着,我长大了,父亲却老了。”平白如话,却又是那么深沉震撼。简简单单的对比之中,流露出的是难以言喻的情感。父亲在我的成长中衰老,话语中难掩无奈的悲凉,然而“几年后我会搀着父亲,一起走,慢慢走,幸福地走”一句话又让幸福感陡然而起,我们仿佛看到成长起来的孩子成了老去父母的依靠,爱意就这样平静的承续下去了。深刻的思考往往不是用华丽的词藻堆砌出来的,而是藏在对生活细节真切的体会中。

以上是唯学网小编搜集的最新的北京四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希望对正在上高中的同学们能温故而知新,同时预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