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美术学术理论就是学者、专家对美术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论述。下文将为大家介绍写生对于中国山水画的意义,本文收录于美术频道学术理论专题,是唯学网为广大美术爱好者进一步理解美术知识点及理论而设,希望能对大家 有所帮助。
近三十年来,中国山水画,特别是当今画坛上一些名人很大程度上对于“师传统、师造化”的理念选择抛弃,与之相反的则是“师古人、师名师、师市场”的急功近利的模式成为大多数画家的选择。但也有专家发声,认为“师自然”后才可“师古人”,然后才可在二者合一的基础上追求“师造化”。换句话说,就是先在写生中感悟自然,在自然中感受山水之变化,领悟“画无定法”之道理,而后才能“师古人”即了解、分析、解读古人已有的经验和技巧,再然后才可追求“师造化”即使自己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感性,以得到升华。
在写生中,面对多彩、生动的自然,画家心中会不自觉地产生出源于自然又别于自然的“错觉”,并往往由此而产生创作的激情。而面对自然、回归自然、写生自然的最终目的,也是中国山水画家的必修之课,因此,需要画家只有在回归自然、写生自然的过程中,从感性的角度去探索、审视自然界中的客观元素,从理性的角度去组合成新的有构成意义和现代审美意义的自然,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总而言之,画家需要写生,需要走向自然、走进生活、走向充满生机的空间。写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当前视觉图像日益程式化的“图像消费”时代,欲寻找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生活的内在联系,写生也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化诉求的行为。现代绘画不应只是描绘表象,而应注重深层次的探索和内在精神的表现。照相机永远代替不了写生,画家只有身处大自然中,才能被情感驱使而呈现其真情,才能找到艺术之灵魂。行成于思,行胜于言。“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中国山水画的探索与发展更须“行万里路”。(如需获得更多美术学术理论相关资讯,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美术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