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美术 » 学术理论专题

美术理论——北朝时期人物画技法特征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为广大美术爱好者进一步理解美术知识点及理论,唯学网特别在文艺体育栏目美术频道学术理论专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我国北朝时期人物画的技法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崇佛,这一时期中,发展得最为突出的是人物画(包括佛教人物画)和走兽画,而中国绘画中的其他各科还远未成熟,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中出现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衬景,山水画的逐步独立直到南北朝后期才趋于完成。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任务就是"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同时,这也是那时绘画的一个主要特点。

三国时著名画家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下文将为大家主要介绍这一时期的顾恺之、张僧繇。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人,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擅画人物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他的绘画的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等几种人物画,以《洛神赋图》数量最多。描绘古代妇女清规戒律的《女史箴图》被认为是隋唐官本,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洛神赋图》则是根据三国曹植的名篇《洛神赋》所绘制的一卷故事画,描写曹植与洛神之间的一段情缘,画面随着情节发展而展开,并描绘有车船、山水等景物及女娲、雷神等仙人,人物衣纹用线"紧劲连绵",似春蚕吐丝,被后世称为"游丝描"。这幅画现在有四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有专家认为辽宁省博物馆的那一卷更接近原作面貌。此外,他所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张僧繇,吴(苏州)人。梁天监中为武陵王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苦学成才,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记载他在金陵一乘寺用讲求明暗、烘托的"退晕法"画"凸凹花",有立体感,可知他已接受了外来的绘画技法。文献里说他作画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很象现在的速写,被称为"疏体"。今有唐人梁令瓒临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传世,现已流往日本,但这幅画的用笔和记载并不相同。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此外,他还善于雕塑,有"张家样"之称。(如需获得更多美术学术理论相关资讯,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美术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