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经过几千年来无数代人的心血,中国画(国画)逐渐形成各种流派,如江南山水画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江西画派、长安画派、扬州八怪等等,本文就将为广大国画爱好者详细解析南方山水画派。
南方山水画派也称“江南山水画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年代最长、地域最广、画家和支派最多、影响亦最大的国画流派,流衍至今不衰。江南山水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世称 :“董巨”,善于表现江南景色,体现风雨的变化。这一时期,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墨法逐渐丰富,水墨和水墨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
“平淡天真”是南方山水画派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这一审美特征米芾在他的《画史》里作了充分地表述。米芾的审美意趣在于追求“平淡天真”、“不装巧趣”。董源、巨然的山水画派,在当时虽不受北宋宫廷和画坛所重视,但它“平淡天真” 、“率多真意”的美学特征和画风却与米芾不谋而合。米芾发现了董、巨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并全力推崇和赞赏。米芾在《画史》中说:“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南方也。”“巨然师董源,今世多有本。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老年平淡趣高。”
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氏云山”亦极具平淡天真的艺术特征。米氏父子的山水画主要反映襄阳、镇江一带的云山之景,他们崇拜并师法董源,但他一变董氏画法,用抒情写意性更强的“落茄法”来表现,他们旨在通过水墨洇润、山云朦胧的境界来抒发他们的胸臆和情感。
苏轼亦在诗文中表述他的美学思想。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折枝》诗中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认为绘画与作诗一样,也应该达到天工自然、意境清美。这是苏轼的诗、画审美观和标准的自白。董源、巨然、米芾、苏轼等人的绘画,审美特征是一样的,皆追求平淡、天真、自然、清秀。这种审美特征是南方派山水画家所共有的。董源的《潇湘图》、米氏父子的“米氏云山”、苏轼的《潇湘竹石图》、惠崇的“南方小景”、法常与若芬的“禅意山水”、江参的“南方山水”,均具有这种美学特征。
南方山水画派是以南方自然山水为描写对象,南方的地域特征是山峦平缓,连绵不绝,草木丰茂,烟岚清润,江水浩渺,境界辽阔。这些特征,决定了南方派山水画构图、布景上的特色——平远。(如需获得更多国画流派相关资讯,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美术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