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美术 » 中国画专题

中国画艺术——华夏文明之集大成者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文明集大成的体现,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一面镜子。中国画,又简称国画,古时称为丹青,泛指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本文将带领众多美术爱好者徜徉在中国画的艺术海洋之中。

狭义的国画指青绿设色画水墨画,而广义的国画则是中国传统风格的壁画、锦画、刺绣、重彩、水墨画、石刻乃至年画和陶瓷上的绘画等的艺术,也包括近代的中国油画和水彩画等。宋朝以前绘图在绢帛上,材料昂贵,因此国画题材多以王宫贵族肖像或生活记录等,直至宋元朝后,纸材改良,推广与士大夫文人画兴起等,让国画题材技法多元。在东周墓葬中出土过最早的帛画作《龙凤仕女图》,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原则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强调观察总结不强调现场临摹,运用散点透视法不用焦点透视法,重视意境不重视场景。现代国画的发展也开始吸收西方绘画的一些技巧,如明暗光影的配置,人体解剖的准确等,也有画家将国画的意境用于油画创作上。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最大不同的区别是颜色调剂上,首先中国画用的墨的主要调剂是胶,胶的稀释剂,可直接用清水,用其它色彩,也是以胶和,多以矿物质石青、石绿、朱砂等,都是可直接用水稀稀的;而西方油画用色的调剂是油剂。除了用墨汁,传统国画工具还有毛笔、宣纸和朱砂等。

根据统计资料,与文艺复兴以来西欧油画相比,中国画的长宽比要高得多,即中国画更为倾向纵长或横长布局。这一特点可能与中国画使用丝绸作画布,而丝织品在古代有严格的形制规定有关。

国画的分类若按绘画发展史分,可分成传统中国画、现代中国画。按绘画思维分,具象国画、抽象国画。若按绘画内容分,花鸟画、虫鱼走兽画、山水画、风俗画、人物画。如按绘画技法分,工笔画、写意画(小写意画、大写意画)、重彩画、水墨画、白描画、敦煌壁画、内画。

从中国画的历史发展来看,早期的中国绘画是画在丝绸上的,直到前1世纪发明了纸张后,丝绸渐渐被较低廉的物料所取代。而到东晋时期,绘画及书法在中国的朝廷圈子成为最受注重的艺术,而那些作品多数由贵族及学者所绘画。

至六朝时期,人们开始欣赏绘画的原本的美,而且亦会写下有关绘画的著作,他们在表达儒家思想如夫妇父子之礼的同时,亦会追求图像的美感,并有神仙气。如顾恺之绝世遗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秀骨清像、临风登仙,不食人间烟火。

到隋唐朝年间,宫廷人物画大为发展,从画家周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主题环绕皇宫的人物如皇帝、仕女等,无论是《虢国夫人游春图》还是《簪花仕女图》,都弥漫着华美堂皇之气。在南唐年间,人物画的优美的写实手法发展至颠峰。在此时期,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出现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转变。吴道子利用称为"兰叶描"的线条手法去表现事物,改变了当时盛行的顾恺之画派。自唐朝开始,山水画的数量开始增加,并分为李昭道的"青绿山水"与王维的"水墨山水"两派各自发展。

到了宋朝,对地貌的描绘开始表现得较为隐约。画家们以模糊的轮廓去表现出远处的景物,而山的外形则隐没在浓雾中。绘画的重点放在表现出道教及佛教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此期间著名的画家有《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以山水画著称的夏圭等宋元以降,文人时代开始崛起,北宋苏轼提出以书法融合于绘画当中,而他及许多大文人等开始了文人画的风气,以苏轼、米芾为代表,逐步确定了中国画崇尚平淡冲和的审美方式。

在13世纪开始,比宋朝画颜色更为丰富的明朝画出现。而包含了众多绘画大师精髓、成为此后中国绘画入门教科书的《芥子园画传》在1679年首先出现。在画派方面,则一方面有仍然保留元朝文人画特色,以沈周为首的吴门画派吴门画派。另一方面则有力求把宋朝画重生及转化,以戴进为首的浙派。

到了清朝早期,奉行个人主义的画家开始出现,他们一反以往遵行绘画的传统,而追求更为自由的画法。到了18世纪后期及19世纪,中国画家接触到更多的西方绘画,一些画家完全舍弃中国画而追求西方画,另一些则力求融合两者,当中最为著名的为由农民家庭出身的齐白石。(如需获得更多美术类相关资讯,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美术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