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守住中国棋文化一方土地?
发琴、棋、书、画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形式。当今为我们熟知的棋类有象棋,围棋,同时在管理学名词“博弈“经常出现在我们视野中,以六博棋与围棋合称的博弈中六博棋是我们所不了解的。
六博
六博棋是在两千多年前风靡一时的盘上博戏,风行数百年后湮入历史尘烟,其玩法如今失传,但我们可以从博物馆中展示的出土文物中一览其风采。六博是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而称为六博。博箸是用半边细竹管制成,剖面呈新月形,这样投掷时就能正反不同,出现不同数目的筹码,依数在刻有曲道的棋盘上行棋。和博箸同样使用的还有“茕”,也就是现在的骰子。有竹、木、骨等材料,成正方体、八面体等形制,每面刻有数字,相加得出要走的步数。
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爱好博戏。据史书记载,汉代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和宣帝都是博戏迷。博具甚至被作为嫁妆使用,如汉宣帝时江都王之女嫁给乌孙昆莫,宣帝赐以博具。当时人们认为天上神仙也和人一样,酷爱博戏,因此举行祭祀也要张设博具,如《汉书五行志》记载,哀帝建平四年,“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阡陌,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汉代人对博戏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到后来,班固评价博戏“夫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踦拿相凌,气势力争,虽有雌雄,未足夷为平也。”说明六博胜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靠掷箸这一凭运气的环节,而不靠智力赢棋。六博棋成为侥幸取胜,投骰行赌的用具,将让高雅的棋艺游戏散发出铜臭酒臭甚或血腥味儿,受到社会抨击,六博退出棋艺是必然结果。
象棋
小到公园里大爷们的“短兵相接”,大到国际比赛的“龙虎相争”。象棋是再熟悉不过的益智类活动以“楚河”“汉界”分为两部分,对弈者各持一组棋子,将死对方帅(将)为胜。
“半壁河山半攻守,半争成败半悟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培养训练人们科学思维方法方面起到更积极有效的作用,它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是通过三个方面共同体现出来的。一是弈林高手的精彩对局;二是棋艺评论家的探幽人微式阐发和再创造;三是排局创作家和众多研究者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中炮局,士相局势,飞炮局势等等应对不同情形的谱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象棋艺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变”,在于它的变幻难测。惟其如此,它才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才有无尽之宝藏可供人们长年开采挖掘,才会千古流传而令人乐此不疲。
围棋
起源于中国,围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棋盘有纵横各十九条等距离、垂直交叉的平行线。棋子分黑白两色,对弈者各持一色,通过拔掉对手棋子,盘踞更多的地盘,无单官或其他官子时,为终局。
围棋,蕴涵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圆地方、十九农节气、三百六十周天之数等含义,其变化丰富,意韵深远,魅力无穷。对围棋来说大局观、全局观是首要的必须贯穿始终。围棋的全局观念比任何棋牌都显得重要和明显,在竞技过程中既要重视眼前利益更要把握长远利益,围棋弈棋中常常有通过弃子、转换来扭转危局实现反败为胜。
春秋战国时期,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到了唐宋明清,国家政权稳定,国泰民安,对弈成为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的主要方式。
古人嗜棋,不舍昼夜,废寝忘食,在孔子的论语中可体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中国棋文化将棋艺淡雅风情、豁达有度、理智并存融合了中国军事、哲学。
来源: 人文百知
以上是关于是棋类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棋类信息,第一时间了解棋类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唯学网棋类栏目,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