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是秦代的文字,是秦朝时期通用的文字形态, 所以小篆也被称为“秦篆”。小篆的形成与推行,结束了战国时期文字混乱的局面。小篆的形体比大篆简单平整,小篆的出现使文字走上系统化,其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国时期各国各行其是,由于每个国家的习俗,制度等不尽相同,于是各国的文字形体不一,这对文字交流和辨认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当时普遍使用的文字是大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他施行“书同文”的大一统政策,首先将文字进行了统一 。当时秦朝的丞相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了规范和删减,废除了大篆中冗余的成分和笔画,形成了一种比大篆书写起来更为简洁的字体并积极推行,它就是小篆。自此以后,小篆正式成为官方字体所使用和书写。小篆的出现,加快了秦朝统一后的文化交流传播和融合,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小篆作为统一规范性的文字,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书体特征非常明显,规整凝重,线条粗细一致。匀称规整,结构平稳,雄浑大气。
小篆的典范作品有《峄山刻石》。这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巡游各地,为了颂扬他的丰功功绩所立的刻石。刻石上的小篆,相传为李斯所写的。字形整齐划一,圆转均匀,结构十分厚实。而规整匀正的小篆同样体现出了大秦帝国的统一意志与恢宏气势。可以说,小篆是文字发展的划时代成就,也是秦代官方文字的不二之选。
来源:古物潮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