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声乐 » 声乐声区专题

论学习声乐中声区统一的重要性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近年来,国内举办了众多的声乐电视大赛,如《好声音》、《快乐女声》、《快乐男声》等,有时候会发现选手出现了破裂音、缺乏高音或低音、或是音量不足等问题,而这些均与声区的统一有直接联系。那么什么是声区呢?声区是怎么划分的呢?声区的统一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本文就将为大家揭示声区的具体情况。

“声区”一词源自管风琴。管风琴中某一音栓所控制的一组同类音质的音管称为一个声区。嗓音中的声区是由喉内肌的不同调节所造成的,它体现在嗓音的音质、音量及音高上。

著名声乐教师M.加西亚于1841年对嗓音的声区所下的定义是:“声区是由一种发声机能产生的一系列同质的音,本质上不同于由另一种发声机能产生的另一系列同质的音。”19、20世纪以来,欧洲声乐理论家和医生们以科学实验证明,阐述了加西亚的定义:①胸声,声带处于长、宽、厚的重机能状态下拉紧、闭严而后振动的发声;②头声,声带处于短、窄、薄(即声带边缘振动)的轻机能状态下拉紧、闭严而后振动的发声;③假声,声带处于轻机能状态,但声带不拉紧、闭严,声带1/3处呈一梭形缝,故假声耗气较多而音质虚浮;④破裂音,由于声区的突然转换,声音从胸声(重机能状态)突然转为假声(轻机能状态)而引起的破裂音,亦称发声机能的静态调节;声区的逐渐转换,声区统一而无破裂音,称为发声机能的动态调节。男声平时用胸声说话,歌唱时胸声区约占整个音域的3/4,故困难在高音,容易缺乏头声和轻机能控制力,破裂音也容易出现在高声区或高声区与中声区的交接处;女声比男声高八度,歌唱时头声区约占整个音域的3/4,故困难在低、中声区,缺乏胸声和重机能控制力,破裂音容易出现在低声区与中声区的交接处。学习声乐就是要发展各声部的不常用声区,以达到动态调节发声机能的能力。

在17、18世纪,人们是凭听觉从音质上来划分声区的。17世纪初,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创始人G.卡奇尼把人声分为实声和虚声:男声以实声为主,女声以虚声为主。他有时把胸声和头声作为实声和虚声的形象的同义语,一直沿用至今。18世纪的著名声乐学家P.F.托西将人声分成胸声区、头声区和假声区 3个声区。19世纪加西亚则认为女声为3个声区,即胸声区、假声区(加西亚称中声区为假声区)和头声区;男声为两个声区,即胸声区和假声区。加西亚的弟子M.马凯西又把中声区称为混声区。20世纪初又出现多声区论和无声区论,英国医生M.马肯齐认为每个音都是一个声区。而E.卡鲁索的私人医生P.M.马拉菲奥蒂则认为歌唱中不应出现明显的声区,整个音域都是一个声区。声区的概念更由于19世纪后半叶J.德雷什克的面罩唱法和他的医生H.柯蒂斯的“声音位置”学说,以及其他各种共鸣学说和声学理论的解释而日趋混乱,从而错误的认为头声是从头腔发出的,胸声是从胸腔发出的,假声是从假声带发出的等等。声区的种种不同解释和概念上的混乱,造成声乐学习上的困难。

而之所以出现本文首段的那些种种困难,主要是歌唱者只单一地使用一种发声机能去演唱,而不善于动态调节发声机能。只有在唱上行音阶时,善于把声带从长、宽、厚的重机能状态逐渐减为短、窄、薄的轻机能状态;唱下行音阶时,将声带的轻机能状态渐增为重机能状态,才能达到消灭明显的声区分野和破裂音,使整个音域犹如一个声区。因此声区统一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如需获得更多声乐相关资讯,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声乐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