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声乐 » 声乐论文专题

关于声乐学习中的换声问题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声乐学习中,有一个问题需要关注但是又不能特别关注,若无视可能会耽误学生的发展,若过于强调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这个问题就是声乐教学中有关换声点的问题。什么是换声点?不少人都觉得可能没有这个东西。可能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解决了,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就有不少人错误的定位了自己的声部。我注意到有不少的学生,定言自己是某某声部。不少老师也觉得也应该是如此,从而耽误了学生的发展。其实大部分都是因为教导方法的错误,以及忽视了换声区的解决造成的。

关于换声,很多专家教授们说法不一、教授方法不一,实际他们说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声乐演唱中如何使声音从中低声区自然地过渡到高声区而没有痕迹。关于换声区有些教授主张训练中尝试告诉学生有之,过渡时做到心中有准备;有些则主张不告诉学生,怕心理上有负担。而笔者认为,声乐演唱从中低声区过渡到高声区,从歌唱生理学上分析不可能没有任何变化。所谓的统一,是歌唱者通过调整声带紧张度和声音的共鸣比例等手段来进行了“掩盖”,使听者从听觉上觉得声音的过渡平滑,而觉察不出声音过渡中“坎儿”的存在。

意大利声乐大师吉诺•贝基曾经说了三点:良好的气息支持;完美的打开喉咙;充分的面罩共鸣。而且,这三者要密切配合,互相依存,成为缺一不可的统一体。第一点,气息支持的问题实际指的是用腹式呼吸。吉诺•贝基还很强调呼吸的弹性,做一些快速音阶练习,并多次让学员做“快吸(惊讶式呼吸)— 保持— 慢呼”,呼气腹部一定要有动作。呼吸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和原动力。练气息要自己注意这样三点:吸的要深,吸气动作要夸张,要大; 呼吸的弹性,就是不能僵;吸气一定要快,快吸慢呼。 第二点,打开喉咙的问题。打开喉咙的方法很多,打哈欠是一种简便而收获快的好方法,轻轻地张开嘴, 用鼻与口同时快速地吸一口气贮存到腹部,想像自己鼻子在酸涨,然后向我们平时困了像打哈欠一样,把气吐出来。经过多次练习,将体会到吸气喉咙打开,喉头也下放到最低点,打哈欠时体会这种感受。这个练习有声、无声均可。第三点,面罩共鸣问题。呼吸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打开喉咙是保障,面罩共鸣简直就是美声唱法的灵魂。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与保障,单独强调面罩共鸣,那发出的声音往往是挤和卡,音量小,声音也薄,这时的喉咙很容易上提。同样,如果只强调气息与喉咙状态,忽视甚至避而不谈面罩共鸣,声音出来“假大空”, 咬字含混不清,缺乏光泽。这样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同样是令人不快的。

如何才能解决声乐演唱中换声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掌握正确换声区的唱法,而这恰好是声乐教学的另一个内容——混声练习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将为大家介绍4种正确科学的混声训练方法。

一是,哼鸣练习。在良好的气息支持和打开喉咙状态下进行哼鸣练习。哼鸣很容易进入面罩。人像喝醉酒一样, 头哼得仿佛都在振动,声音从喉咙底部发出,顺畅地通过口咽腔,鼻腔,并进入那些窦室,这一过程要在一刹那就完成了,声音就像雾一样, 在这些空间里回荡。为了上下贯通,喉咙有一种向下吞的感觉,如果说明确些,那就不仅是向下的感觉,而且是从心理上、生理上都要进行这个动作。

二是,“于”音练习。“于”这个音正好是送气音,能格外体会到这个时候要想发好这个音就要特意的去琢磨。但是等到了那里气已经送出去了,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换声。这个音的练习主要还是要靠学习者自己的体会,所以在u母音练习的基础上,再练习“于”音,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没有明显换声点体会的学生,也可以使其真假混声合的更好。

三是,采用“真声”和“混声”对比的办法。因为初学者往往不懂什么是混声,所以,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真声”,什么是“混声”。教师可先示范一句真声,然后再示范一句混声让学生分辨,在分辨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掌握用混声过渡。

四是,采用戏曲喊嗓的办法。戏曲喊嗓时,声音位置高,而且采用混声去喊。所用我们这里借用,但所用的原音是“li”、“le”和“ai”。要求咬字要干脆、清晰有力。舌尖抵在下齿后面,舌根不能用力,舌面放松放平、不使劲,平放在口腔里。口腔做半打哈欠的状态,找轻咳的感觉。之后在老师的示范下摸索的找到混声的位置向外喊出,直接让学生真切的感觉到声音的质量。因为不用顾忌音准,所以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声音的质量上,感觉更集中。这种方法可以极好的提高自己声音的连贯性,也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换声点,甚至音高的问题。

如需获得更多声乐论文等相关资讯,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声乐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