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谈十忌,主要指歌者的不良习惯及错误方法,文中所点从古至今都是大忌,传统唱论均有所谈,古为今用,好处甚多。
一忌方音:天下之大,百里殊音,绝少无病之方,往往此笑彼为方言,彼嗤此为土语,实因方音乃其天成,苦于不自 知耳。入门须先正其所犯之土音,然后方可言曲。方音之殊异,或误于声母,或误于韵母。如北方易倒置尖团,误在声母。如三山、桑商、赃章、四是、自治、在 寨、宗中等尖团不分。南方易犯亲青之韵,病在韵母恩(n)嗯(ng)不分。如陈程、银盈、神绳、林灵、贫平、民鸣、宾兵、奔崩、根庚、真蒸、心星,等等。 另外长江流域,特别是江南语言,声母多犯呐(ne)勒(le)音。拿拉、奶来、南兰、挠劳、内类、能楞、泥梨、年连、娘良、宁灵、妞留、农龙、奴芦、女 旅,等等。
以上方音情况是对照普通话而言,可参照京剧和北方曲艺常用的十三道辙矫正。当然戏曲、曲艺、民间都是方言土语的产物,不应强纠方音。但在当今的声乐界,对待艺术歌曲的演唱正音,必须合乎普通话的语音与四声。
二忌犯韵:同一方音或普通话,各人在操音归韵上有很大差别。这要在咬字吐字、收声归韵上去寻找毛病。如有的人 唱w音易犯wa,唱a音易犯ang,唱。音易犯ong。再如在高音上唱“路”“乌”等字,收声易出a音;唱“妈”“花”等字,不会截气收声,以至音未断而 收121,使a变成了ang。又如唱“国”“歌”等字,易收入鼻中,误为ong。在遇到“言钱”辙的字,如“天”“前”等字,不是唱成“梯”“妻”就是唱 成tia、qia。前者口不开形不成all韵,后者过分开口,音韵落入口中,丢掉了atl韵等类型,都称为犯韵。这是考查歌唱者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定要重视。
三忌破句: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词及曲作者按照歌词的格律、韵律谱出的音调、拍节,那么歌唱者在二度创作 时,就要注意字与字、句与句、段与段的连接承启关系。在歌唱中对气口的安排、强弱的处理等,都关系着语气、语势与音调结合的感染力。所以不能随意破句断 义,误连误断,割裂词旨都在所忌之列。
四忌乱拍:有的歌者节奏感甚差,不但走板不稳,而且乱拖节拍,使得一支尚好的歌曲支离破碎,特别是戏曲音乐素材 被歌剧音乐借用部分的板式。如紧打慢唱,在歌剧《江姐》中的唱段《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粉碎你旧世界……”就不好掌握;又如改编民歌《兰花花》唱词: “手提着羊肉……”也属于紧打慢唱,又是难驾之处。先人言:“曲有三绝,字清、腔纯、板正。”那么乱拍犯了板正之大忌。
五忌烂腔:字在口中须要到位,落腔要纯正。前字后发,后字前咬。刚劲处虽要有棱角,但不能硬而冲。柔和处需要圆湛,但不能软而绵。在速度上要慢而不拖,快而不赶。这些辨证关系处理不好即成烂腔,劳而无功。
六忌音包字:出字不清,软弱无力,口形呆痴,有音无词。虽然声音能展一二,但终不感人,与我国传统审美习惯“字正腔圆”相悖,是一大忌。
七忌字犯腔:这种毛病我们叫作“有字无声”,这种歌唱气浅音浮,嘴皮子力量过重,缺乏丹田之气。虽然报字清晰,但声嘶力竭,不堪入耳。众人嗤之:“唱不如说。”
八忌黄腔:歌者以耳辨音,画者以目塑色,乃常识也。而歌者黄腔与耳有关,然之气的悬沉与冒调落调亦有直接关系。黄腔应分走调、错音、误腔等多种情况,但以耳误不能自已为最严重,此乃先天之陷。其他方面皆为唱法不当,可从传习方法中解决。
九忌无情无味:歌唱不可凭嗓音好,就呜呜哇哇、咿咿呀呀唱个不停,全然不知曲中之情味,更谈不上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歌唱要素:唱情、唱昧儿、唱声、唱字儿、唱神、唱气儿。首先讲究的就是情和味儿。因此唱歌要先弄清歌曲的思想含意及风格色彩,方可表现。
十忌外唱:科学的歌唱方法强调“内唱”,就是从下丹田到头顶形成一条管道,声音与字的会合要在管子里,不可推 向口外。古代唱论提到的“上抗下坠”法及宋代沈括推崇的“内里声”唱法就是强调内唱。内唱可以使字融于声中,声音是一条线,每个字像珠子一样穿在一条线 上,字与字的转换过渡无“磊块”,做到“声中无字,字中有声”。这样字声融为一体,实现“珠圆玉润”“字正腔圆”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考生如需获得更多声乐资讯,敬请关注唯学网,唯学网是一个大型的教育培训平台,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资讯内容与考试信息尽在其中。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