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资料中所找到的最早的中国扬琴图文记载以及《辞海》、《中国音乐辞典》等有关扬琴的解释中可以发现,中国扬琴的始祖,起源于中东、波斯地区,经欧洲再传入我国。本文除简单介绍下扬琴的一些基本情况外,将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扬琴流派中的广东音乐扬琴这一主要流派的发展情况。
广东音乐名家丘鹤俦生前拥有的扬琴
中国扬琴的名称,历史文献记载最早通称“洋琴”,后又称打琴、敲琴、铜琴、瑶琴、蝴蝶琴等,除“洋琴”这一名称与其来源有关外,后面的这些名称都出自扬琴这一乐器本身的形体和发音方式的特征而命名的。
扬琴传入我国后,长期普及在民间,但是扬琴的表演形式是为歌唱伴奏。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城市畸形发展,各地艺人纷纷走入城市。随着说唱音乐的发展和地方戏曲的兴起,传统扬琴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使扬琴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尤其是各地的“琴书”,即是因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的,如四川扬琴、云南扬琴、广西文场、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梅花大鼓等。此外,在各地的地方戏曲乐队中,如粤剧、潮剧、闽剧、沪剧、粤剧、吕剧、黔剧等,也都使用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
广东音乐扬琴,最初只为广东禅门僧、道、尼三家,祭咏诰本,时拍和七星鼓钹伴奏用。约本世纪初年,始被粤艺伶坛中之师娘应如度曲弹唱和失明艺人卖艺弹唱所用,并以此渐渐代替其早期惯用的“七尺筝”及“秦琴”等度曲常用之器,从广东音乐扬琴竹法中的“唠”音、半滚、齐竹、琶音等竹法的应用中,不难找到从“筝”和“秦琴”弹奏技法中移植而来的技法痕迹。清末民初,广东艺坛中出现了扬琴演奏家严老烈,他把传统乐曲“三宝佛”中的第一、三阕,分别改编成扬琴谱《旱天雷》、《倒垂帘》,把《寡妇诉怨》改编成《连环扣》,严氏所挽谱子,均按其扬琴所属流派“右竹琴”的竹序特点制谱,严氏除制上述扬琴谱子外,还挽有{算命》、《到春雷》(又名:《到春来》)、《寄生草》(又名《忘忧草》)。《旱天雷》、《到春雷》、《连环扣》等严氏作品的出现,为“广东音乐”演奏的扬琴化作了典范,为广东音乐扬琴的风格特点和乐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开拓了新的境界。严氏以后的二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粤乐扬琴坛中先后出现了广东音乐扬琴演奏家丘鹤俦、吕文成、罗绮云、方汉、黄龙练等,这些扬琴名家,均是早期“左竹琴”和“右竹琴”两大扬琴流派的代表人物。早期广东音乐扬琴虽流派众多,如“顺打派”,其基本竹法特点是不分“左竹”与“右竹”,“因曲制宜,以顺为主”,其实,早期的“顺打派”,就是现代的“混合竹”琴派,但因在当时得不到诸琴家的承认,且遭到极力排斥。除“顺打派”外,尚有其他为数众多的不成流派的“流派”,但由于遭同样的排斥至日趋衰退,最后被淘汰淹迹。经查索资料可证,除“左”,“右”竹两大琴派外,再没有发现这两大流派以外的流派了。
(如需获得更多扬琴类新闻,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乐器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本频道除扬琴、古筝等乐器类知识点及最新新闻外,还有各种钢琴培训课程、扬琴培训课程等资讯,欢迎广大扬琴爱好者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