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乐器 » 乐器知识专题

唐宋时期的古琴地位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而琴排第一,也可看出中国古代文人视琴乐为精神载体。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古琴艺术反映文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唐代是古琴承先启后时期,北宋的人文精神则更多地渗透于对琴乐的审美之中,对琴乐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唐代是敞开胸怀吸纳外来文化的朝代,融合了多民族的音乐。受胡乐的影响,古琴在唐代宫廷中渐遭冷落。白居易的《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怜汾。……”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古琴的消沉,主因不在“器”而在“音”。琴师们惜守节奏舒缓的“楚、汉旧声”,与唐人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理所当然地遭到冷落。唐代是古琴承先启后时期。唐以前没有确切的实物佐证,唐则有盛、中、晚期制作传世,部分还具年款,可配合文献记载以研究。唐琴造形浑圆,如盛唐琴之面板漫圆而肥:中唐以至晚唐之面浑圆渐逊,圆则依然。

至宋,中国古琴发展到高峰时期,作为文人音乐的古琴艺术和古琴审美意识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发展。这一时期,前有宋太宗创九弦琴。后有徽宗蓄南北名琴于宣和殿百琴堂,足见宋王室对琴的重视程度。北宋欧阳修《三琴记》、苏东坡《杂书琴事》、沈括《梦溪笔谈》均记唐琴用材及制作特点。《琴苑要录》内为收北宋人斫琴法,宋末人周密著《云烟过眼录》详叙唐宋制琴名手及名琴流传情况,南宋赵希鹄之《洞天清录》,举凡琴式演变、选材、琴材品种、制琴及漆灰法、琴腹构造、断纹类别及辨伪、琴用器物配件等,与《太古遗音》之内容屡为明清谱所转载引用。宋代的古琴较之唐代发生理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南宋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据现存实物资料推断,仲尼式出现于晚唐,因宋代尊崇儒道,自此大为流行,迄今不衰。(如需获得更多笛子类知识点,敬请密切关注唯学网文艺体育栏目乐器培训频道,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本频道包括古筝、笛子中国民族乐器的各种常识、知识点及最新新闻资讯,还包括各种古筝培训课程、笛子培训课程等学习资讯,欢迎广大乐迷浏览!)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
新闻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