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统招研究生 » 试题专题

考研政治冲刺试题(4)

来源:唯学网•教育培训(www.vixue.com)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8. D【解析】 题干中的引文出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还缺乏革命斗争的实践,对中国社会状况和革命性质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在党的一大通过的决议规定,中国共产党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这说明这时党对统一战线策略还缺乏认识,不懂得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政党联合,采取了“关门主义”的立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9. B【解析】 对中国社会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有准确把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A项“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反动派残余的矛盾”是1949年到1953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项“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1953年到1956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1956年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B项为正确答案。

10.C【解析】 以上四个选项如果从个别判断来说,都是正确的,但作为单项选择题的选项,与其他选项相比较而言,C项的提法最标准,概括得最全面,所以选C。

11. A【解析】 党的基本路线指出我们奋斗的目标,基本纲领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展开。

12. A【解析】 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标准和推动力量,并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必须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利用道德的约束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选项。

13. D【解析】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主要根源。体现在政治上,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经济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严重制约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导致了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在军事上,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大肆扩军备战,危及世界和平;在国际关系上,奉行强权政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 D

15. B

16. B 【解析】时事题

二、选择题Ⅱ

17. BCD【解析】 范缜是中国古代南朝齐梁时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当时正值佛教盛行的时代。范缜发表的《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欺骗的本质。“形”是形体,“神”是精神,“即”则是不能分离的意思。“质”就是主体,“用”则是作用。把上述两句话联系起来解释,就是说,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有形体存在才有精神存在,如果形体消失了,精神也就无法存在了。形体是产生精神的主体,精神是形体发挥的作用,作用决不能脱离主体而单独存在。在范缜看来,形体和精神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能分离的统一体,即形神“名殊而体一”,“形神不二”。从而批判了佛教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贫富在天的宿命论观点。

18.ABCD【解析】 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善辩著称。他认为“白马非马”是因为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只是说颜色而没有说形状,因此白马就不可能是表现形状的马,即白马非马。白马是个性,马是共性,马就是对各种不同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

19.ACD【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实现人的价值要通过个人对社会与集体的贡献,在实现个人价值之前要通过充当社会或他人的手段来实现,个人价值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得以体现,必须将个人的目的和手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0. ABC【解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中对生产关系进行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它不仅研究本质层次的即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次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经济运行层次即属于经济体制层次的生产关系。

21. ABC【解析】 价值规律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来进行。可见,价值规律既是调节商品生产的规律,又是调节商品交换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商品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会发生作用。而且和其他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但价值规律并不排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价值规律面前有着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22. ABCD【解析】 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越过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的基础。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有:第一,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发展到更多的部门内部的分工,即国际范围的零部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第二,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即发展各自有科技优势的新兴生产部门。第三,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国别分工格局削弱,产业分工格局日益突出。第四,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变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上述特点表明,当代的国际分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3. AC【解析】 国务院发布了“限塑令”并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这是国家为保护环境,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24. CD【解析】 毛泽东思想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年)得到多方面展开和系统总结而达到成熟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所做的报告。A、B两项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撰写的文献。

25. ABD【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党从瓦窑堡会议后开始调整政策,将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后又改变为“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同时,中国共产党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反蒋抗日”到1936年5月改为“逼蒋抗日”,再到西安事变后改为“联蒋抗日”。为团结地主阶级中的爱国人士抗日,对其政策也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土地转变为减租减息。选项C错误。当时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农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26. ABCD【解析】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首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质的矛盾。最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方法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7. ABCD【解析】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在这些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提、关键。正因为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百家争鸣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真理标准讨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这样的重大意义。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创新,就不可能有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新实践。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8. ABC【解析】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变革。从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科技对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所起的作用。D项正确但不合题干。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9. AD【解析】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0. ABD【解析】 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与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统一的。这两者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统一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中。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点在于,社会主义优越性不仅要体现在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上,还要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上。C项表述错误,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尺度,但不是根本尺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31. ABC

32. ABC

33. ABC【解析】时事题

三、分析题

34.【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新贡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第一,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是人类文明重要标志。恩格斯说过:“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的飞跃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第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第三,考研在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或主导要素。过去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现在,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生产力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发展。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生产力标准”的意义:“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的体现,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工作是非得失、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从实践主体的角度,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真正贯彻落实提供了根本保证。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思路点拨】材料1主要是关于邓小平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材料2是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在备考中应对生产力观点进行系统完整的总结与准备,并在考试中善于结合材料,准确回答有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35.【答案要点】

0% (0)
0% (10)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