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暗示艺术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利用眼神、表情、动作、体态以及其他符号形式,通过含蓄、间接的手段,在学生无对抗、无抵制的状态下,促使他们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
易受暗示是人的心理特性,它在人们的日常交际和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教育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离不开暗示,心理暗示是一种教育艺术。在教育过程中,不少教师过分注重直接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重在“注入”与“灌输”,而忽略了心理暗示艺术的作用运用恰当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本质上是对学生合理行为的强化。
可触动、焕发和振奋学生的心灵,充分开发和挖掘他们挺进和探索未知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师的影响和熏陶,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表现出与教师期望相符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榜样就是无声引导和有力暗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促使他们产生效仿的意识和行为。“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必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以身示教,为学生树立良好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活动中除了教师的榜样暗示以外,更为重要的一种榜样暗示来自于学生。由于同学之间的年龄特征、心理水平、知识结构、教育经验相似,心理差距较小,很容易接受彼此之间的暗示。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要善于栽培优秀学生,积极转化和辅导落后学生,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一如陶行知所言,教师的使命是要运用优秀学生感化落后学生,用落后学生的优点感化优秀学生的缺点。
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利用社会上其他骨干和先进人物作为楷模,以他们崇高的品质、先进的事迹激励、鼓舞和教育学生。一言概之,教师、同伴和社会上其他人物的榜样作用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高尚的理想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暗示。
暗示是在没有对峙、没有批评的条件下刺激学生的潜意识,进而使之产生相应的情绪和心理反应。生动活泼、热情活跃的教育气氛是取得有效暗示效果的前提条件。
学校、教师要努力创设多种积极暗示的良好育人环境,为学生呈现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暗示教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兴趣,增加勇气、信心和力量。始终保持乐观、喜悦、自信的精神状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暗示效果。
而且,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育气氛中学习,会消除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缓解紧张感、压力感和恐惧感,确保暗示信息吸收和巩固的质量。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巴班斯基指出:“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可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
在教育中,尽管暗示教育能够产生直接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但并非任何场景下都能使用暗示教育。如对于教育概念、教育原理或教育公式等内容的学习,直言不讳的讲解和阐释可以使学生在短时内获得大量的信息,既习得了新知识,也巩固了旧知识,教育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此外,对于一些渴求获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水平有限而引发认知结构冲突和失衡的学生而言,开宗明义的告知则是最有效的方式。明确告诉学生何种行为可取,何种行为不可取,何者为善,何者为恶,这对提高学生的认识。
规范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教师不宜滥用暗示,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采用不同的教育艺术形式,坚持暗示教育和直接传授相结合的原则,使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领会。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暗示艺术进行自我调节,教师在使用暗示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同时,也要教导、帮助和指引学生掌握运用暗示艺术调节自我,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乃至自我暗示、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教是为了不教”则是典型显照。
教师的表情幽默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艺术,具有传情、达意和审美的功能。教师的表情幽默包括面部表情幽默、语言声调幽默和身体姿态幽默。富有幽默表情的教师深受学生的欢迎。
教师丰富奇巧的面部表情、使人忍俊不禁的语言声调表情和出乎意料的身体姿态表情,都会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使学生神经松驰、欢欣鼓舞、情绪高昂,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优质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善于运用表情幽默艺术的教师,较之表情单一、冷漠呆板的教师,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实现师生思维的共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理解和融合。
教师的动作幽默既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动作幽默包括手势幽默、头势幽默和身势方面的幽默。教师新颖别致、各具特色、引人入胜的幽默动作,是配合教育口头语言的一种体态语言。
具有描述或解释教育信息,表达潜在情感之效,可以将教育意图以微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浓郁的学习兴趣,产生一定的感悟与启迪,使教育化难为易,对于增强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手段。
如教师用翘起大拇指的手势幽默方式,对学生的良好行为或取得的成绩进行认可、称赞或鼓励,远比直接的口头表扬更易激发和强化学生的上进心;教师用鼓励性点头或理解性点头的头势幽默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向他们传递“很好,继续说下去”、“对,我完全认同你的观点”等信息。
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生动直观,学生印象深刻;用优雅的举止、富有动态之美的身势幽默方式,活跃了教育气氛,使学生在温馨充实的教育情景中领略到了含蓄深邃的意义,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教育力量。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运用幽默艺术,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注意搜集教育幽默的素材,教师运用教育幽默的前提是要有大量的幽默素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向书本尤其是向艺术类书籍学习,有意识地积累具有幽默意味的格言、警句、俗语、顺口溜、绕口令、歇后语、笑话、典故、漫画、喜剧、相声等。
另一方面,教师要面向实践,善于观察,勤于记录,拓宽搜集幽默素材的途径。生活是幽默艺术的源泉。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在心,处处留意,不断找寻、挖掘、筛选实际生活中的幽默素材。
此外,教师还要创设幽默场景或自己编写幽默故事,学会加工幽默和创造幽默,以加强开发和利用幽默资源的力度。如此,具有了丰富的幽默素材,教师才能根据教育的实际所需,灵活地、得心应手地使用幽默艺术。
掌握运用教育幽默的适度性,教育幽默的使用并非随心所欲,也非越多越好,而要适宜和适中。要把握好幽默的适度性,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育幽默艺术水平,做好下述工作:其一,教育幽默必须符合既定的教育目的,为教育目的服务。
幽默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切忌张冠李戴,将目的和手段混淆,其二,教育幽默要服从或服务于教育内容,需有助于学生巩固、深化所学内容。不能仅注重幽默的表现形式而忽视幽默的教育意义,必须将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其三,教育幽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用有针对性的幽默艺术,以提高幽默的教育效果。
重视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和幽默能力,教育幽默艺术成效的彰显,是幽默主体教师与幽默的接收者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凝结体。
教师要想成功地运用幽默艺术,必须得到来自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如果学生不懂或对幽默艺术知之甚少,对来自教师的幽默无动于衷或无法理解,则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己幽默艺术素养的前提下,也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发散性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幽默意识和水平,使他们能够睿智地理解来自教师的幽默艺术,搭建起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来源:教育学汤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