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西方教育脉络,用“玩”重新定义亲子教育
01 中国教育的脉络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儿童之神,项橐。小时候背诵的《三字经》里说,昔仲尼,师项橐。为什么是孔子的老师呢?!他曾经三次问住了孔子。
第一次,孔子去纪障城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日照一带, 孔子的车经过,在马路上玩耍的孩子纷纷躲避,只有项橐没有搭理他。
孔子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他和孔子说,你没有看见有一座城池挡住了你的去处吗?孔子很好奇,说没有看见城池。项橐指了指他脚底下的石头子,说这就是我的城池。
孔子和他哈哈大笑,车碾压过去就是了。
结果这个小孩子反问了孔子一句,你觉得应该是城躲马车,还是车马避让城池?他硬把孔子问住了。
第二次,子路想给孔子找找乐子,看见农田里面有人干活,就问孔子,老师,您知道,农民伯伯一天得拿锄头锄地多少次吗?
孔子一时语塞,这个项橐又冒了出来,问了孔子,您整天坐马车,您知道你的马一天抬了多少次脚吗?
他又一次把孔子难住了。
第三次,是孔子考项橐,问他,每天都是看太阳升起落下,吃五谷杂粮,你知道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有多少粮食吗?
项橐回答说,天高地大不可用丈尺去度量,一天一夜星辰,一年长一茬五谷。
项橐问孔子,人的身体比天地小无数倍,眼睛比眉毛低,眉毛长在眼睛上,天天可以看见,您知道眉毛有多少根吗?
孔子居然答不上来了。
我说这三个故事,只是想借此表达,中国孔孟之道几千年,思辨思想严重,务实精神缺乏。
从孔子孟子到程朱理学到王阳明和黄宗羲,说了千百年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就像《大学》里说的知、止、定、静、安、虑、得,如南怀瑾老先生说的那样,七证功夫大部分不是自己实践,都是虚无缥缈。
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整体思考力的低下不能不说是一个根本原因。这种思考力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与儒家思维中的权威来源有关。
儒家思想中的权威,也就是评判是否正误的依据,既不来源于希腊哲学和犹太教所依赖的逻辑体系,也不来源于《托拉》式的超级经典或者希腊人所探求的客观世界,而是来自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感受。
在中国,你会经常听到人内心里的标准,好与坏,美与愁,善与恶,都是极其抽象的感性词汇,而中国的道德和教育,靠这些词汇延续了几千年。
这种感性,求心的思考方式,很容易造成孩子们因为认知上的缺失带来的思想上的独立性缺失。
而我们看看希腊的传统或者犹太人的传统启蒙教育,希腊哲学思想,犹太教的“口传托拉”,都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最佳的磨刀石。再看我们的传统教育,说教是核心,从你不可以这样开始,到你不可以那样结束。
当你这也不可以,那也不行的时候,中国人就发明了一个聪明的名词,君子,要君子如水,随方就圆,随遇而安。
而自然主义的乐园,从一开始,就培养了孩子主动玩的个性,在个体培养的基础上,用玩的方法去培养独立的世界观和认知体系,并通过玩伴之间的交流,磨合, 来实践一个独立思考个体的样本。
02 西方教育的脉络
在 18 世纪,有个哲学家叫卢梭,这个家伙一直坚持儿童自身的重要性,他觉得启蒙教育不只是教育者达到目的那么简单。
他应该是个西方启蒙教育的先驱,极大程度的发起了很多社会大咖对孩子天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保持到了现在。
时至今日,你仍然可以在西方的教育体系里发现,最顶级的教育资源,都在研究孩子。他的这种传承,从幼儿园的开山鼻祖福禄贝尔到蒙台梭利、皮亚杰,都是他的继承者。
这个流派最大的假设是,孩子只是个孩子,他们在童年时代最接近于自然的状态。我很痴迷于他的这个论述,至少,我也是这么主张的。
在同时期,还有一个哲学家叫洛克,他主张把孩子作为珍贵的资源,但仍然严格要求注意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洛克有句至理名言:
人类的头脑生来是一张空白的刻写板,
a blank tablet,
一张空白的书写板,
a tabularasa。
言下之意,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家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03 东西方教育观比对
在近几十年的中国传统教育里,充斥了大量的这样的家长和老师,把每个空白纸一样的孩子,像 U 盘一样强制性的安装非常多的课程:钢琴、美术、声乐、英语……好像这个孩子就是一个没有存储上限的机器,不停的输入。
聪明的德国人继承了卢梭的想法,实践在了国内的启蒙教育里。美国人在一战时期,每年往德国派送 4.5 万名留学生,奠定了美国现代启蒙教育的基础。这 200 年来美国启蒙教育的先进性在于:
1. 教育是多元化的;
2. 实证代替了思辨;
3. 摒弃了宗教守旧的枷锁。
我说这两个脉络,只是想提醒我们的从业者:不要碰了一鼻子灰,觉得西方的都是好的;不要循规蹈矩,觉得填鸭的都是饱的。
而自然主义的亲子乐园,既是继承传统教育里精华的有效方式,又是吸纳西方教育里前沿思想最好的途径。比如,玩出的谦卑观。
眼下,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自私,认为是独生子女造成的,其实造成孩子自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空间结构、社交环境的变化,都是原因。
谦卑观对应的负向,就是所谓的自私观。在谦卑观里面,孩子们会像保护火种一样,去保护对方观点、行为,物品中的精华,这种谦卑不是谦虚,是一种文化的包容性,是一种分享和收获。
在中国的传统理念或思考体系中,强调的是和而不同。首先,你要有一口大锅是“和”的, 我们再在里面讲不同。也就是,先有大我,再来说小我。
这与西方有本质的区别,西方人讲究个性,讲究的是不同味道之间的冲突,而不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里的一只老鼠坏一锅汤。
而玩,既能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彼此之间观点,行为,物品的精华,又能在个性中找到谦卑感,这种谦卑感,保持住了孩子的个性。
所以,玩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肢体语言动作,更深层次的,是在教育里,对孩子性格的重塑,独立性的构建,思考能力的培养。
04 用“玩”重新定义亲子教育
综上,我认为,用玩的方式来定义亲子教育,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一,启蒙教育要遵从个性,玩是共性里找个性最佳的途径。
中国历来的文化传统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境界中,有3种境界,人在自然境界中人不知道有所谓的自我;功利境界中人是有自我诉求的,在道德境界中,人无我。
在禅宗理论中,人也有3种境界:
小我,是认知自我的自私境界;
大我是把小我扩大到时间和空间等环境中,个人和宇宙的关系,是个体和总量的区别,矛盾在大我之中,人心中的不满、怨恨、喜爱、渴望等心理状态会消失,人会感觉到充实和存在,这是大我之境;
禅宗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无我。
在这种境界中, 一切差别对立全部消失,人才能从烦恼中解脱。中国的宗教几千年来想努力去尝试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个性在境界中的矛盾。佛家说,梵我都合一了,你的那些性格,个性,就丢垃圾桶吧!
道教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只要你是个历史名人,最后就会到庙里去当神仙,你的个性,也都只是你位列仙班后,才有的技能包而已,比如关公的大刀,哪吒的风火轮等,在我看来,这都是个性的最难融合的地方。
在西方教育里,这个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因为孩子一出生,基督教的信徒就会说,你是上帝创造的,这个关系你怎么努力, 都改变不了的。
试图用玩来解答一下,你一个人玩,在自然中和环境玩,都是小我的自娱自乐。
如果你一群人玩,在自然中相互寻找个性的共鸣,消除对立,找到社交属性,你就是成就自己,成就他人的玩主。
如果你一辈子玩,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去解决个体与社会,时空,自我之间的缠斗,玩就会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
其二,启蒙教育要的多维度视角,通过玩全部解决了。
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我理解,王老师的这番论述,不比霍华德·加德纳的理念差。
从每个孩子在启蒙阶段应该具备的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玩不可或缺。
比如你和小伙伴玩,不说话总归不行;比如你玩的构建性游戏,没有一点逻辑数学能力总归不好,哪怕是你屏住呼吸,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节拍时,这种律动感必须得玩出来。
来源 :DM大美儿童世界
以上是关于亲子教育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亲子教育信息,第一时间了解更多亲子教育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唯学网亲子教育栏目,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