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唯学网 » 亲子教育 » 亲子教育教育新闻 »

浅谈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唯学网 • 教育培训

2022-3-2 10:13

唯学网 • 中国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加入收藏

浅谈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围绕着一个点来发展的,这个点就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这里的“内”指的是自己,也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内圣强调自我反省、自我约束。

外王的“外”指的是处理各种外部事务的能力。而最基本的外部事务,是家庭事务。古语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意思是如果连自己的家庭都管理不好,怎么管理天下事呢?

《大学》提出的八条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说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是达到“内圣”的基本步骤;齐家,是实践的第一步,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检验。有能力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可能去管理国家,管理天下。

管理国家,管理天下,是最终目的。内圣,说到底是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追求就是“外王”。外王,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称王称霸,而是说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努力地参与社会事务,都要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围绕着这么一个点,形成了系统的、经典的教科书式的文化书籍。在古代,任何一个读过一点书的人都知道,孩子到了学习的年龄,首先该读什么书,然后再读什么书,什么年龄阶段读什么书。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学习的内容,孩子需要读的书,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我们知道,所谓教育,无非是两个大的问题,其一是为什么要读书?古人的答案很明确:学而优则仕。就是学好了文化知识就去做官。其二是学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明确:启蒙时读《千字文》、《百家姓》来认字,识字之后开始读“四书五经”,也就是所谓的儒家经典。把这些书读熟了,读透了,就可以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就可以做官。即使一时没有官做,做个候补也可以拿工资。

在这样一种数千年没有太大变化的教育环境中,任何一个读过书的人都可以成为新学童的老师,因为学习的内容没有改变。而且年龄越大,对经典的理解越深刻,对孩子的教育就会越成功。

因此在中国古代,私塾教育,或者说纯粹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父亲在家里教儿子,根本不需要去上学,苏轼年轻时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可以教出优秀的孩子。说到底,那个时候全国的读书人都在读同一本书,谁的记忆力好,谁的悟性高,谁就可以脱颖而出。

相对而言,那个时候读书是简单的。在那样一种教育环境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私塾教育)没有太大的区别,即使是一些赫赫有名的书院,比如岳麓书院、白鹿书院等,也不过是一些儒学经典学得好的人在传授自己的心得,同时和不同观念的人进行一些讨论。

简单的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就是围绕着一个点,形成一个大圆圈。任何一个人,只要能把那个大圆圈中所有的知识都捕捉到并且吸收掉,他就可以走向成功。甚至不需要人教,自己读自己学都可以。

当代人说“内卷”,其实中国两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一直都在内卷。

真正有见地,企图突破那个文化大圈圈的人,几乎都被保守势力打压下去了。现在易中天写《易中天中华史》,把以前根本不受重视的科学家、航海家、以及一些非主流的文化大家都翻出来,重新评价其历史地位,这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否定。而这种否定,从五四时期的鲁迅他们就开始了。

从五四时期开始,传统中国式家庭教育不再受到重视,取而代之的是学校教育,并且一直发展到现在。

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老师是专业的,而且是专职的。老师以教育和培养学生为职业,因此可以专心的工作。专职的、专业的人去做一件专门的事,就是后来所谓的“专业的事,留给专业的人去做”。

在这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思想导向下,当代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老师是专业的,所以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责任在老师。甚至还有很多家长完全迷信专业教育和所谓的等级考试,连孩子学写字也要送到写字班去培训,几个月之后拿个等级证书回来。有了等级证书之后,家长就认为孩子的字可以不用练习了。

不单单是写字,几乎所有涉及孩子学习的内容,家长们全都依靠那些“专业人士”。

专业人士到底专不专业?很难说。专业人士是为了教育孩子,还是为了赚钱?也很难说。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经济背景、家庭文化素养都不同,每一个孩子的记忆力、接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接受同样的教育,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

而当代教育给我的一个整体印象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考一百分,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全优,否则,要么是孩子有问题,要么是家长不够重视。

这种情况就好像几十年前成功学泛滥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把李嘉诚、马云这样的超级富豪当作追求的目标。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有几个李嘉诚?有几个马云?

成功没有标准。起点不同,能力不同,走的路不同,到达的终点自然也不同。我们的专业人士不可能专业到给每一个人都制定一套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恰恰是不那么专业的父母。父母把孩子从小养大,他们对孩子应该是最了解的。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另外,家庭经济是由父母掌控的,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在当代,对孩子实施完全符合家庭经济能力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好高骛远,盲目攀比是对孩子的摧残。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是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共性。家庭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强调的是个性。

学校教育以科学思想为主导,但人往往是“不科学”的。所谓不科学,就是说人是情绪化的动物,是有感情的。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完全符合科学规律,很多时候人的行为是反科学的。所以过度的学校教育所教出的那些所谓优秀的孩子,往往只是一部依照科学规律学习的学习机器,不具有人的特性。

这就是国家现在重新提倡、强调家庭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因。国家需要的是充满情感的,有血有肉的,善于主动思考的人,而不是一台机器。

整体来说,大部分专业知识可以留给专业的老师去教,而情感的、思想的、人生目标方面的东西,还是要留给家长。甚至部分孩子在学校学不好,回到家里需要辅导的,也应该由家长来决定辅导的方式。学校无权按照学校的要求把孩子在专业知识学习上的短板和压力转移给家长,家长毕竟不是学校的老师。

家庭,是一个讲感情的地方。每一个家长都无限的热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孩子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一方面是爱,一方面是期待。所以当孩子学习表现不好的时候,家长会恨铁不成钢,甚至咬牙切齿的要打骂孩子。可是一转眼,到了吃饭的时间,家长又会情不自禁地把孩子爱吃的鸡腿、红烧肉都堆在孩子碗里,那份关爱之情,简直无以言表。

家长对于孩子有理性的要求,也有感性的关怀,这才是人性的表现。

一个孩子,需要理性的学习,需要经过刻苦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同时,孩子也需要人性化的关怀,需要家长的爱和和呵护。

学校,理性大于感性;家庭,感性大于理性,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造就出优秀的人才。

以上所讲的,是当代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和发展现状。回答的问题是:在当代的背景下,教育要教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教育的第一个问题:为了实现什么目标而实施教育。

五四以后到现在,我们的教育强调的是科学知识,人文教育实际上一直在走下坡路,据说清华大学都关闭了“人文学院”。

但是现在,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拐点,人文教育重新得到重视,道德建设重新被提到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发展科技不再是唯一的重点。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人的教育应该是:科学与人文并重,历史与未来并举,同时,党史教育是一个突出的重点。

同时,社会发展依然是日新月异,文化的推陈出新比以前快了很多倍。

在这样的大目标和日新月异的文化背景下,孩子该读什么书?什么样的书该背诵、该精读,什么样的书只应该泛泛而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说,我们绝对不能只抱着几本经典让孩子读,经典的东西,传统的文化,是根,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的,是科学的。

简单的说,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传统的观念家长应该重新捡起来,并且加以重视。道德建设方面的一些经典书籍,孩子应该认真的阅读。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从五四时期开始建立起来的一些近现代的文化传统,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过时了,需要摒弃。

吸收五四以前的优秀文化传统,摒弃五四以后的一些已经陈旧的观念,根据新的时代发展的需求建立新的文化观念,这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命题。要把这个命题变为现实,单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家庭教育必须参与其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书籍的选择方面,党史教育、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科学知识这四个方面应该齐头并进,党史教育是核心,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方面的书籍是中间部分,这三个方面的书籍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基础。无论怎么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未来,是科学的未来,是科学高度发达的未来。不学科学文化知识,在将难以立足。

来源:左右之鱼

以上是关于亲子教育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亲子教育信息,第一时间了解亲子教育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唯学网亲子教育栏目,如有任何疑问也可在线留言,小编会为您在第一时间解答!


0% (10)
0% (0)
已有条评论